词条 | 切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01 切韵韵书。隋代陆法言著。成书于隋仁寿二年(601)。5卷。已亡佚,仅存残卷。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看,原书共193韵。其中平声54,上声51,去声56,入声32。按同音字组分成小韵,每小韵首字下用反切注音,并注明本小韵字数。字的训释极为简略。《切韵》的音系,是以隋代某一方言(洛阳?)的音系为基础,兼“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自序语),即酌采其他方音及六朝反切汇合而成。实际上反映了比成书时代更古的音系。是窥测上古语音的桥梁,也是解释后世语音变迁及方言调查的有力工具。该书在音韵学史上居重要地位,唐代《唐韵》、宋代《广韵》,均是沿《切韵》体制,并在其基础上增广而成。又唐李舟作《切韵》10卷,今已不传。 《切韵》qieyun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隋代陆法言编,于公元601年成书。原书已失传。20世纪初以来,相继发现了几种唐五代的抄本和刻本。这些材料虽然残缺不全,但从中还可以了解到该书的基本体例和内容。 切韵韵书。五卷。隋陆法言撰。陆法言(生卒年不可考),名词。临漳人。其祖先为鲜卑人,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遂汉化,“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步陆孤氏亦汉化为陆氏。陆法言敏学,官承奉郎;因其父故,终未能身登要路而几乎湮没不传。其父陆爽,隋文帝时,陆爽提议“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请依《春秋》之义更立名字”,文帝从之;及太子废,文帝追怒爽云:“我孙制名,宁不自解?陆爽乃尔多事!扇惑于勇(杨勇,即皇太子),亦由此人。其身虽故,子孙并宜屏黜,终身不齿。”陆法言竟坐除名。陆法言事迹,史不概见,惟《隋书·陆爽传》中有提及。《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并著录陆慈《切韵》五卷,据近人王国维考证,陆慈即陆词。书成于隋仁寿元年(601),是汉语言学史上一划时代之著作。惜此书早已散佚,现仅存陆法言所写《切韵序》一篇,本世纪初敦煌出土之韵书残卷中有几种与陆法言原本较近,而其中“S2683”号残卷,据姜亮夫等考证即为陆法言原书之一个片断。据《切韵序》记,隋开皇(581—600)初,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渊八人同诣法言家,酒后谈及古今语言之不同,当时方言之差别,继而评论前人韵书各有乖互,他们就“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进而拟“捃选精切,除削疏缓”,编一部“赏知音”之韵书。当晚,讨论了历来的一些难题,确定了编写原则及体例,由陆法言记录下来。法言做了十几年的官,一直“不遑修集”,后因父故返初服,遂取诸家韵书、古今字书,在当年讨论基础上编成《切韵》一书。 《切韵》Qieyun书名。❶隋陆法言著。五卷。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全书失传已久,只存残卷。《切韵》计193韵,平声54,上声51,去声56,入声32,收字12 158个,全书33 922字。反映的是以当时某一方言(一般认为是洛阳方言)为基础,又照顾上古音及其他方音汇合而成的综合性语音系统,所以与当时实际语音略有出入。从清末发现的敦煌残卷看,该书韵字少,注释简略,注释格式是先释义,后出反切。小韵的领头字下标该小韵内共有的字数。1947年故宫博物院入藏的全本明宋濂跋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切韵》修订本,成书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该本195韵,比《切韵》多上声广(“广韵”作俨),去声严(《广韵》作酽)。全书较陆书增26 453字。《切韵》部目不及后来的《广韵》整齐,字数较少,注也较简略。它是唐宋韵书的始祖,音韵学上推为重要著作。 切韵(隋)陆法言著。5卷。原书已不传。近几十年来,得见几种唐写本韵书,因而考定《切韵》分193韵,部目次序不及《广韵》整齐,字数较少,注释也简略。此书以当时洛阳音为主,酌收古音及其他方音。为唐宋韵书始祖,音韵学重要著作。唐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以此书为基础稍加增订,分韵95部。1936年出版的《十韵汇编》、1983年中华书局的《唐五代韵书集存》都收有《切韵》残卷。 切韵韵书。隋陆法言著。原书五卷,已不传,仅存写本残卷及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经考定,《切韵》原当为193韵,平声54,上声51,去声56,入声32。以当时读书音为基准,兼顾古音、方言,是一综合音系。此书奠定了后代韵书的典范,为研究汉语语音的重要著作。 切韵书名。隋陆法言撰。五卷。作者曾与刘臻、萧该、颜之推等人讨论音韵,并参考各家韵书,于仁寿元年(601)编成是书,在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为二卷,上、去、入声各为一卷。其下又分一百九十三韵。科举考试中曾以是书所规定的音韵为标准。《宋史·选举志一》:“凡就试,惟词赋者许持《切韵》、《玉篇》。” 切韵❶五卷。隋陆法言撰。陆法言 (562—?)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魏郡临漳 (今河北临漳县)人。开皇中为承奉郎,因其父得罪朝廷,坐罪除名。曾与刘臻、萧该、颜之推等人讨论音韵,评议古今是非、南北通塞,参考各家韵书,于仁寿元年 (601年)编成《切韵》。《切韵》是魏晋以来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韵书的定型作品,在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书新旧《唐书》并加著录,五卷。自宋以后,公私书目均未著录,盖自《广韵》盛行,此书遂佚。今仅存陆法言 《切韵序》和若干残卷。陆氏 《切韵序》 附载于《广韵》卷首,该序叙写作缘由、目的、原则颇详,是研究《切韵》性质和特点的重要材料。据序文可以了解以下几点:一、《切韵》之作,是在分析比较实际语音与古今方域不同的基础上,参酌诸家取舍,以赏知音为目的编撰而成的,因此分析务求精密,重分不重合,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但《切韵》音系与实际语音亦不能相去太远,如果相去甚远,则无法用作“私训诸弟子”的教材。二、《切韵》之作,虽然完成于法言之手,但其提纲,乃共同讨论所确定,而且 “萧、颜多所决定”。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说明审辨古今雅俗,参酌诸家取舍的标准,是“帝王都邑”,认为唯金陵与洛下的语音最为纯正。而金陵之音实指中原士流侨居江左之后所操语音,与洛下语音的区别不一定很大。根据《切韵序》以及其他材料,可知《切韵》音系的基础是当时的洛阳音系,但也多少吸收了部分其他方言和古语的特点。在审音辨韵时,它以“从分不从合”为原则,分韵较细。唐封演《闻见记》谓《切韵》共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王国维谓封演所记是合并长孙讷言所增加的字数计算的,实际没有这么多。近人根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考定: 《切韵》共分五卷,全书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故析为二卷,上、去、入声各为一卷。分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上卷自一“东”至二十六“山”,下卷自二十七“先”至五十四“凡”,共五十四韵; 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王国维《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 (文载 《观堂集林》卷八)云:“巴黎国民图书馆藏敦煌所出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第一种存上声‘海’至‘铣’十一韵,四十五行,复有断烂,计存全行十有九、不全行二十有六,以第三种校之,韵字较少,注亦较简。……第三种余考定为长孙讷言注节本,则此本韵字较少,当是法言原本。第二种存卷首至九‘鱼’,凡九韵…则长孙讷言笺注本也。第三种存平声上下二卷、上声一卷、入声一卷,而平声首阙 ‘东’ ‘冬’二韵,入声末阙廿八 ‘铎’以下五韵,中间复稍有阙佚……盖长孙讷言注节本也。又以书体言,则第一种为初唐写本,第二种、第三种并唐中叶写本,亦足证前者为陆氏原本,后者为长孙笺注本若其节本也。” 《切韵》中国重要韵书。隋代陆法言著,成书于601年。原书已失传,20世纪初陆续发现了一些唐、五代时期的写本和刻本,多为增订本的残卷和残页。据考证,《切韵》收汉字11500个。全书5卷,共分193韵,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四声的各韵按一定次序排列(入声韵中有一部分出现混乱),各韵之内的字又按同音关系排成若干小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