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刑事社会学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刑事社会学派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犯罪和刑罚的资产阶级刑法学流派。形成于19、20世纪之交。最早的代表人物为比利时人凯特莱(1796—1874)。1789年,李斯特、菲利和普兰(1845—1919)、哈默尔(1842—1917)等人组织国际刑法学会,系统提出了刑事社会学派的思想。认为犯罪主要由社会环境,如贫困、失业,居住条件恶劣,酗酒、娼妓等所引起,主张刑罚个别化,并以社会防卫为目的。他们既反对古典学派的报应刑论,也反对人类学派的天生犯罪人论,但认为有一种人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是犯罪“危险状态的承担者”,为实行“社会防卫”,对他们要采取刑罚预防措施。同刑事人类学派一样,认为刑罚所要惩罚的是行为人而不是行为,人们通常把它与人类学派合并说成是刑法理论上的新派。参见“李斯特”和“菲利”。

刑事社会学派

又称“犯罪社会学派”。西方刑法的一个思想流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社会中影响最大的犯罪学理论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李斯特、法国的塔尔德、意大利的菲利等。主要理论基础是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与研究犯罪及刑罚问题。认为犯罪的基本原因在于社会因素所导致的个人心理或生理上的变态,但也不否认行为人先天特质的某些影响。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社会防卫,主张实行刑罚个别化、适应不同人的特点,反对短期监禁,提倡缓刑、不定期刑、罚金和假释制度。还主张对一些具有犯罪危险的人预先采取限制其自由的措施,对难以改造的人应当长期使之与社会隔离,科刑定罪应视犯人的人格和主观危险状况程度而定,而不是根据犯罪行为的轻重程度。刑事社会学观点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有不少新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