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半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7 刘半农1891—1934文学家、翻译家。原名寿彭,以字行。笔名寒显等。早年在军队担任书牍翻译工作。1912年,入上海开明剧社任编剧,并于业余开始著译生涯。1913年入中华书局任编译员。1915年在《新青年》连载《灵霞笔记》,为其最早发表的译作。1920年春,赴欧洲留学,先后在伦敦、巴黎等处大学研究汉语语音、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等。同年翻译出版小仲马的《茶花女》。译著尚有《法国短篇小说集》、《苏来曼东游记》等。著有《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等。 193 刘半农1891—1934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刘复,字半农,也作半侬。江苏省江阴县人。幼时家境贫苦。15岁入常州中学。后因辛亥革命后学校停办而去军队做文牍工作。翌年春到上海编《中华时报》,也写鸳蝴派小说。1915年为新创刊的《新青年》撰稿,1917年随该刊迁到北京,为编委之一,同时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其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率先撰写白话诗歌和散文。1920年春赴欧留学,先后入伦敦、巴黎大学,致力汉语语音、音韵研究,兼写一些诗歌和论文,曾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北京大学任教,次年以后出版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等。1934年夏赴内蒙草原考古调查方言,染回归热后病故于北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半农诗选》。 刘半农1891—1934Liu Bannong现代诗人、学者。名复,字半农,又作半侬。江苏江阴人。1912年去上海,担任中华书局编辑,以半侬的笔名发表一些言情小说,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915年《新青年》创刊,刘半农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他到北京,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他开始用白话写诗,成为早期新诗运动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年代,加入语丝社,从事杂文创作。 刘半农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语言学家。生于1891年,卒于1934年。原名刘寿彭、刘复,字半侬、半农,号曲庵,笔名寒星、范奴冬等。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刘半农弃学从戎,参加过革命军。1912年,刘半农来到上海,曾先后干过开明剧社编剧、《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中华书局编辑等职业。在这期间刘半农专心从事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从此走上文学之路。1917年,刘半农应蔡元培之邀,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在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中,参加过《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积极著文宣传新思想、批判封建余孽,提倡创作白话文,并成为新诗创作的开拓者之一。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民主主义的倾向。1920年,刘半农赴法国学习,并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刘半农回到祖国,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与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并主编《世界日报》副刊。1929年,刘半农兼任辅仁大学教务长、中法大学中文系主任。1930年,又兼任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34年,刘半农去绥远、内蒙一带考查方言民俗、不幸染病逝世,终年43岁。刘半农几十年来辛勤创作与教学,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采编民歌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一、二集),还有《中国文法通论》、《中国文法讲话》、《四声实验录》等语言教学专著。刘半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作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刘半农1891—1934文学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1917年前,曾任中华书局编辑,以“半侬”的笔名发表过旧体小说和译文。后到北京,任教于北大预科,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用白话写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积极倡导者之一。1925年秋自欧洲留学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著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杂文集《半农杂文》等。 刘半农1891—1934现代诗人。原名刘寿彭,改名复,号曲庵。江苏江阴人。1907年就读于常州府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投身革命军,任文书。1912年赴上海,先后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以“半侬”的笔名发表过一些旧体小说和译文。1915年为《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系教员。后即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其诗歌风格清新、朴素。创作上注重群众口语,对于民歌大力借鉴,在新诗的形式和音节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其诗作大都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1920年旅欧留学,先后在伦敦、巴黎等处大学研究汉语语言、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又历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文化指导委员会委员、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主任等职。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曾为语丝社社员。以后致力于语言学研究,发明音调推断尺,提倡实验语言学,并大力调查方言,在语言、文法、音韵等方面颇有建树。主要作品有《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著有《中国文法通论》等学术著作,标点过清张南庄的章回体小说《何典》。 刘半农1891~1934现代诗人、语言学家。原名寿彭,后改名复。生于江苏江阴。1907年,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曾在革命军中任过文书。1912年在上海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后为《青年杂志》重要撰稿人。1917年秋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发表过《复王敬轩书》等著名文章,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之一。同时开始创作新诗,注重向民歌学习和对诗歌形式与音节的探索,后辑为《扬鞭集》 (1926)、《瓦釜集》(1926)。前者有散文体、民歌体、古乐府体和自由体等各种格式的长、短诗作,其中名篇《相隔一层纸》和《学徒苦》,抨击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劳动人民鸣不平;《教我如何不想她》抒发了思乡恋国的情怀,谱曲后曾广为传唱。后者用江阴方言写的“四句头山歌”,较充分地表达了劳动者的感情。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民主主义倾向,风格清新朴直。1920年春赴欧洲留学。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世界日报》副刊主编、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务,后专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教授,写有《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此外还有译作《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1934年夏,赴内蒙古考查方言时不幸染病辞世。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半农诗选》。 刘半农文学家。江苏省江阴市人。生于1891年5月27日,卒于1934年7月14日。幼年生活贫寒。1912~1917年在上海先后做编辑和教师工作,发表著译100余万字。1917年下半年到北京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对新诗的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1920~1925年先后去伦敦、巴黎留学,研究汉语语音、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扬鞭集》,收入新诗98首;《瓦釜集》,收入民歌体诗21首,附录19首;《半农杂文》第1集,收杂文45篇;《半农杂文二集》,收杂文49篇。还有《中国文法通论》等学术著作以及《法国短篇小说集》等译著。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