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5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即《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等书。认为“道始于虚霩”,“道 (日规) 始于一”。与老、庄的“道生物”不同,这个“道”不是虚无,不是无物,而是物之道。论述宇宙的生成是浑然一体的“虚霩”或“一”(即一气)生成宇宙,分为阴阳二气,形成天地。在形神关系方面,提出“形有摩而神未尝化”,“不得形神俱没”;人死“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勤学力行:“知(智)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主张认识来源于人与外物的接触,“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强调“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肯定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无治也而无不治也”。认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著作有 《淮南子》。 074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文帝时袭父封淮南王,后谋反事发自杀。好读书鼓琴,工词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成《淮南鸿烈》即《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他的伦理观儒道结合,综合先秦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万物生于道,道含阴阳之气,人由精气而生,其天性是静,而“达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要人们“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原道训》)。主张因性制礼,“因其所喜以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泰族训》),强调后天修养,“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倡节欲,倡仁义,顺自然。政治伦理观强调实行无为宽政,“私志不得为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礼而举事,因资而立权” ( 《修务训》)。 058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子厉王刘长之子,袭封淮南王。其宇宙观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礼乐、法度和政教。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秦亡是由于统治者重刑、多事、多欲所致,法令度量和治国施政应顺乎自然。但提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要求君主动静循理,按照循名责实的办法考核官吏,以形成主逸臣劳、君无为臣有为的君臣关系。还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含有限制君权之意。攻击儒术为“俗世之学”。后以谋反事发自杀。曾招致宾客方士之士,著《内书》21篇,《外书》23篇,《中篇》8卷,后世称为《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 刘安前179? —前122汉朝宗室。汉淮南厉王长之子。刘长以谋反罪自杀,文帝怜之,乃封其四子为侯,刘安被封为阜陵侯。文帝十六年(前164),进封安为淮南王。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射猎狗马驰骋,欲行阴德循抚百姓,收买人心。他时常抱怨父王之死,图谋不轨。吴楚七国叛乱之时,他就准备起兵响应,但被相国阻止。武帝即位后,淮南王安又与太尉田蚡串通,觊觎帝位。且修治兵器战具。接纳宾客奇才,用金钱贿赂郡国诸侯,欲为叛逆。他还派遣爱女刘陵前往长安侦察动向。淮南王后荼、太子迁无视汉法,专擅国权,侵夺民田,妄捕良人。元朔五年 (前124),淮南王安阻止雷被参军击匈奴,被削夺二县。元狩元年 (前122),淮南王庶孙刘建使人告发刘安父子阴谋,事下廷尉、河南审理。刘安知道大事不好,欲立即发兵起事。于是谋士伍被前往官府报告。武帝派兵围淮安王宫。刘安被迫自杀,王后、太子被捕处死。与此案有牵连的列侯、二干石、豪杰及宾客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淮南国废为九江郡。初,刘安曾经招纳宾客方术之士,著作 《内书》、《外书》 和 《中篇》。今存 《内书》,即 《淮南子》,或称 《淮南鸿烈》。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沛(今属江苏)人。为高祖刘邦之孙,袭淮南王。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为历史上第一篇解释《离骚》的著作。曾作赋82篇,仅存一篇。还招集数千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著《内书》、《外书》、《中篇》等著作。仅存的《内书》(后又称《淮南鸿烈》或《淮南子》),保存了较多古代神话传说,具有较珍贵的文献价值。 刘安前179一前122西汉思想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曾招宾客方士集体编写《淮南子》和《淮南万毕术》。最早记载了用冰作透镜、利用平面镜反射作潜望镜、人造磁铁及磁体同性相斥等知识。参见“哲学”中的“淮南子”。 刘安前179—前112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南)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史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现存《淮南子》《内书》二十二篇,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和了儒、墨、法、阴阳等家思想,一般认为杂家著作,内容有矛盾牴牾处。重视伦理道德,书中提出“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淮南子·俶真训》)认为人们的道德是由“道”或“天性”决定的,“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淮南子·齐俗训》)。道德随着人性的散失,物欲和知识的发展越来越堕落,“栖迟至于昆吾、夏后之世,嗜欲连于物,聪明诱于外,而性命失其得”,“施及周室,浇淳散朴,杂道以伪,俭德以行,而巧故萌生。”(《淮南子·俶真训》)重视道德的作用,认为“仁义者治之本也……且法之生也,以辅仁义”(《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民不知礼义,法不能正也……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同上书)。在道德评价上主张“常”、“权”结合,主张“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淮南子·汜论训》)。在道德修养上,主张摈除物欲, “静漠怡澹”, “以怡养性,以漠处神”(《淮南子·原道训》), “适情辞余,无所诱惑”(《淮南子·汜论训》),同时强调人要自强、要“务”,“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名可务立,功可强成,故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励节亢高,以绝世俗”(《淮南子·修务训》)。强调“积”善成德,“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一快不足以成善,积快而为德;一恨不足以成非,积恨而成怨”(《淮南子·缪称训》)。主张积极地开展道德教育,“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乡方”(《淮南子·泰族训》),但又提倡愚民政策,“能愈多而德愈薄”(《淮南子·本经训》),“民知书而德衰,知数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也。巧诈藏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而神德不全矣。”(《淮南子·泰族训》)刘安后以谋反罪名自杀,受诛连者数千人。 刘安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孙,袭父爵为淮南王。好读书,喜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后因谋反事泄而自杀,受株连者达千人。曾奉武帝命作《离骚传》,为我国最早解说屈原作品的著作,惜已不存。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撰《内书》21篇,即今传《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含《内书》、《外书》、《中篇》,今仅存《内书》。杂采儒、墨申、韩、阴阳五行众家之说,而以道家为归。常以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古代神话传说。《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有集,除《淮南鸿烈》、《招隐士》外,已佚。 刘安前179~前122淮南厉王之长子。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前164)封淮南王。好书鼓琴,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即《淮南子》)21卷,《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又作《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汉书艺文志》载有《淮南歌诗》、《淮南王赋》、《淮南王群臣赋》、《淮南九师道训》、《淮南杂子星》等多种著述。另有《淮南八公相鹤经》、 《淮南王食经》、《淮南记》、《淮南变化术》、《淮南万毕术》等,多已佚。后因谋反案发而自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