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和美学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生于一普通的医生家庭,正直无私、博学多识的亲对他的性格形成有较大影响。1832年因写作反农奴制剧本,被莫斯科大学借故开除后,开始为 《望远镜》杂志撰稿。1834年,大型论文 《文学的幻想》是他大规模文学评论活动的开始。后来他相继为 《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俄国残疾者》文学副刊和《现代人》等杂志撰稿或主持文学批评栏。19世纪40年代是他文学批评活动的繁荣时期,几乎月月有文章发表,涉及俄国文学发展各个方面的问题,对当时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的紧张劳动和贫困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1848年6月7日死于肺结核。 其影响较大的论文主要有 《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年),批判了浪漫主义,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年)、《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年)、《亚历山大·普希金的著作》(1843~1846年)等论文,肯定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倾向,为俄国文学以后数十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他也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奠基者。 别林斯基1811—1848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ъ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俄国文学批评家、革命民主主义者。出身军医家庭。曾先后担任《祖国纪事》、《现代人》杂志编辑。反对农奴制度。列宁称他为“解放运动中完全代替贵族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著有1000多篇文学批评文章。首次提出艺术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的论断。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强调创作的典型化法则,主张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一文奠定了现实主义理论基础。《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提出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战斗纲领,也是他一生革命活动的总结。其他论著有《诗的分类》、《乞乞科夫的经历和死魂灵》、《论普希金的创作》、《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等。他的文学批评把高度的原则性和精确的艺术分析融为一体。不仅推动了俄国文学的发展,而且在世界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见“美学”中的“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前期受黑格尔美学影响,后期转向现实主义美学。主张美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是现实的再现,要把现实的内容“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但艺术经过典型化,可以比现实本身更真实。最早提出并阐释艺术的人民性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本质和特征。参见“文学”中的“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1811-1848Белинский,Виссарион Γригоръевич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批评家。出身于医生家庭,从小喜爱文艺。1834年发表《文学的幻想》,成为有名的文艺批评家。主编过《祖国纪事》杂志。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 别林斯基毕生反对农奴制,最初是一个启蒙主义者,幻想向沙皇政府妥协,实现改良主义。后来在现实斗争中,转变到革命民主主义立场。1847年写了有名的《致果戈理的信》,抨击沙皇政府的专制和农奴制度,因此受到迫害。次年逝世于彼得堡。 别林斯基没有写过专门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思想散见于有关文学评论的文章中。别林斯基在哲学上同样经历了由唯心论向唯物论的转变。30年代,他追随黑格尔,曾把现实世界看作是“永恒理念”的表现,世界上一切都是理念创造出来的。40年代受马克思早期著作和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影响,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伟大发现的启发,逐步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他认为现实不是谁创造出来的,它就是生活本身,“精神的东西不是别的,只是生理东西的活动”;他提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世界是可知的。他用具体的历史方法批判哲学上的怀疑主义。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和思辨思维方法做了正确区分。 别林斯基的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把发展看作是新形式的产生和对旧形式的否定。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没有否定就不会有生活,不会有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东西都是按着辩证法则的运动发展来的。 同俄国19世纪其他革命民主主义者一样,别林斯基的唯物主义也没有摆脱人本主义的影响。他把人的精神道德单纯同人的生理方面联系在一起,并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本性引起的。
别林斯基1811—1848Ъелинский 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ъсвич俄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1829年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因参与进步社团活动于1832年被校方开除。1834年发表第一篇长篇论文《文学的幻想》,受谢林哲学影响,提出文学的民族性原则。1838年主持《祖国纪事》杂志文学评论栏。1847年转到涅克拉索夫主办的《现代人》杂志。毕生致力于文学评论工作。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加上政治气候的影响,1848年病逝于彼得堡。 列宁称别林斯基是俄国解放运动中“完全取代贵族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早期受谢林及黑格尔古典哲学美学观的影响,40年代初开始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转向唯物主义哲学。肯定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主张把“科学从先验论和神学的怪影中解放出来”,同时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政治观点上早期倾向于社会改良,后曾一度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最后转向启蒙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 别林斯基是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奠基人,强调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及其社会功利性。在《艺术的观念》(1841)、《诗的分类与分科》(1841)等文章中,阐述了对艺术创作及一般规律的认识。他首先提出“形象思维”及创造性想象是划分艺术与科学的分水岭的思想。在文艺美学中主张典型化原则,提出“激情说”,主张艺术要拥有时代主导精神所激发的巨大热情。 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以及40年代的几篇文章,系统考察了从罗蒙诺索夫、普希金,一直到“自然派”,俄罗斯文学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从理论上奠定了俄国自然派的现实主义美学基础,同时客观地评价了许多重要作家在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精神。1847年针对果戈理在《与友人书简》中散布的歌颂保守教会的论调,写了富有战斗性的檄文《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指出俄国社会的关键症结在于农奴制,因而文学要积极投身于促进文明与启蒙、唤醒人的自尊的民主进步运动。 别林斯基在他的评论生涯中,把政治激情和哲理思考、科学分析与诗意想象融为一体,在文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