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前锋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前锋营军队名。清代置。《清史稿·职官志四》: “前锋营: 前锋统领,(正二品。王、公、大臣兼领); 左、右翼各1人,(自统领以下,俱满、蒙人为之); 参领,(正三品); 侍卫,〔初制正五品。乾隆元年 (公元1736年) 升正四品〕 各8人。委署侍卫,〔给五品顶戴,仍食前锋校月饷〕 各4人。前锋校,(正六品) 各44人。协理事务参领、侍卫各1人。前锋校各2人。笔帖式4人。统领掌前锋政令,遴满、蒙锐兵,以时训练其艺,参领、侍卫掌督率前锋,警跸宿卫。天聪八年 (公元1634年)定巴牙喇营前哨兵为噶布什贤超哈。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定噶布什贤噶喇衣昂邦汉字为前锋统领,其章京为参领; 置前锋侍卫、前锋校各官,并定员数。雍正三年 (公元1725年) 置随印协理事务参领、侍卫左、右翼各一人,前锋校各2人。乾隆十七年 (公元1752年) 增委署前锋侍卫,旗各1人。五十四年,置避暑山庄带翎前锋校10人。” 前锋营八旗兵营之一。自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兵中选拔精锐者另组为营,称“前锋营。”遇皇帝检阅,列为前队,出巡驻跸,在御营前后一、二里以外,以为门户,列帐守卫。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年)称噶布什贤超哈,顺治年间改称前锋营。前锋营的兵额为满洲,蒙古八旗中,每佐领选二人,共计一千七百七十人。分左、右两翼。左翼掌镶黄、正白、镶白、正兰四旗;右翼掌镶兰、正红、镶红、正黄四旗。 前锋营清代禁卫军之一。始于天聪 (1627—1635) 年间的噶布什贤超哈营。顺治初年详细规定营制。营兵由满、蒙八旗兵中挑选的精锐组成,每佐领下抽调2人,独立为营。约有1800人,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前锋统领管辖来自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的官兵,右翼前锋统领管辖来自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的官兵。其长官为前锋统领,左、右翼各1人,下设协理事务前锋参领2人,前锋侍卫2人,前锋校4人,笔帖式4人,前锋参领8人,委署前锋参领4人等。前锋营主要职能是平时守卫紫禁城,负责皇帝出巡驻止时,在御营前后任外围警戒,阅兵时则充列首队。又驻防八旗将军下亦有前锋营,系从每旗下选优秀马甲20人,称之前锋,设前锋校1人,合编为前锋营。 前锋营清代禁卫军之一。“前锋”为前哨兵,选最精锐的满洲、蒙古兵组成。遇皇帝简阅,列为前队,出巡驻跸,在御营前后一、二里外立前锋旗,以为门户,列帐守卫。后金天聪八年(1634)有“噶布什贤超哈”。清顺治元年(1644)定“噶布什贤超哈满洲、蒙古八旗,分左右两翼,每翼各设噶布什贤噶喇依昂邦一人,率章京、侍卫等及所辖兵,备警跸宿卫”。十七年把“噶布什贤超哈噶喇依昂邦”定汉字为“前锋统领”。兵额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人。分左右两翼, 左右翼各有前锋统领一人(正二品,或以王公大臣兼领,雍正八年设左右翼衙署)。左翼掌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掌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 前锋营清代禁卫军之一。起于皇太极天聪年间所设的噶布什贤超哈营。顺治初,始详定营制,其营兵从满洲、蒙古八旗各佐领下抽调,每佐领下2人,独立为营。分左右两翼,设有统领、参领等官。负责皇帝巡幸时前哨警卫。又驻防八旗将军属下亦有前锋营,系从每旗下选优秀马甲20人,称前锋,设委前锋校1名,八旗合编为前锋营,统之以协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