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齐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80 北齐书

断代史史书。50卷,本纪8、列传42,唐代李百药撰。记载自北魏分裂,东魏建立,中经北齐代东魏,迄北齐亡,其间40多年史事。原名《齐书》,宋时,为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特加北字。百药父德林仕北齐和隋,修齐史38卷。贞观元年 (626),百药奉敕撰《齐书》,据父旧稿,参考王劭《齐志》等书,历10年,增削成书。书中运用当时口语,真实生动。自宋以来,散佚太多,现能确认为百药原著的只有17卷,其余均为后人依《北史》等书补缀而成。该书仍不失为了解北齐情况的重要史书。

北齐书

纪传体北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五十卷。唐李百药撰。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父德林,历仕齐、周、隋三朝,曾参与修撰北齐国史,成纪传二十七卷。百药在隋朝任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东宫学士等职。隋唐之际,参加农民起义军,在李子通、杜伏威部任职,后劝杜伏威降唐。归唐后,得太宗青睐,历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等职。贞观元年(627),受诏撰《齐书》,至贞观十年书成。后人为与南朝萧齐相区别,乃增一“北”字成《北齐书》。百药撰《北齐书》乃子承父业,是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继续加工完成的。但刘知幾在《史通·古今正史》中指出,百药除本其父旧作之外还“杂采他书”,扩充至五十卷。时有关北齐的专史尚有北齐崔子发的《齐记》三十卷,隋杜台卿《齐记》二十卷,王劭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纪传体《齐书》一百卷,姚最的《北齐记》二十卷,以及北齐祖孝征的《献武起居注》、陆元龟的《皇帝实录》等,这些史著对百药撰《北齐书》都有重要价值。
《北齐书》纪事,从534年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开始,中经550年高洋灭东魏建北齐,到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共四十四年历史。凡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志,志的有关内容,收在《隋书》诸志中。北齐自高洋立国至为北周所灭,仅二十七年历史,《北齐书》纪事,似不应超出这一范围,且东魏部分的历史,魏收已将其列入北魏,记于《魏书》之中,然北魏的分裂、东魏的建立,实乃高欢一手策划,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只不过是高欢家族的傀儡,550年废东魏建北齐,不过是名归所实。所以,《北齐书》不从北齐立国写起,而是溯洄其源,从高欢写起,将记高欢之事的《神武帝纪》置于本纪首篇,列传亦首先为高欢妻、子及得力的部将立传,这不仅合乎历史实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史识。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云:“今之言《齐书》者,唯王(劭)、李(百药)二家。”王史已佚,此书已成目前关于北齐历史的仅有史书,其价值自不言而喻。
此书因撰成于唐代,故叙北齐史事较少忌讳。如在《文宣纪》末作者以大段文字集中揭露了高洋的荒淫残暴,指出其践祚之初虽能“存心政事,风化肃然”,但“其后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世未有”,以至“飨国弗永”,“胤嗣殄绝”。卷十七史论中称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时期是“乱世谗胜”,“主暗时艰,自毁藩篱之固”。卷四十二称高湛以来“政塞道丧”,谓“有齐季世,权归佞幸”,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北齐政权的黑暗统治,有助于了解北齐政权兴衰之因。作者亲自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对人民起义的认识非同一般史家,书中对东魏、北齐时期的重要起义如杜洛周、葛荣等均有记载。高欢原亦从参加农民起义发迹,书中对高欢在起义军内部的一系列阴险狡诈活动,描述具体生动。在这方面《北齐书》高于《北史》,《北史》所记不及《北齐书》的一半。在《北齐书·方伎传》中记载了信都芳曾把“古来浑天、地动、欹器、漏刻诸巧事”撰写成书并配绘了图样,书名曰《器准》。书中对綦母怀文的炼钢技术记载较详,称他所制钢刀能“斩甲过三十札”,这些记载,对于了解当时的科技发展很有意义。《儒林列传》、《文苑列传》所记人物,大体亦能反映当时的发展情况,如《马敬德传》、《刘昼传》、《杜弼传》对于当时儒学中衰,佛、道二教广泛流行的状况叙述颇详。另如北齐实行均田制,北齐与突厥关系等记载,对于研究当时的经济、对外关系颇有价值。百药撰《北齐书》,行文多采口语。如卷三《文襄帝纪》记高澄辱骂魏孝静帝即采用了生动的口语。这不仅有助于人物的刻画,而且使行文通俗易懂。
《北齐书》的最大缺陷是好语神怪灾异。在《帝纪》中每写一位皇帝都要记载一些征兆,连篇累牍,不厌其详,这在《廿四史》中是较突出的。此外,百药父曾仕北齐,高欢原系鲜卑化汉人,《北齐书》中对鲜卑旧俗多所掩饰,此刘知幾所谓“重规(百药字)、德棻,志在文饰。遂使中国数百年内,其俗无得而言”(《史通·杂说中》)。
王鸣盛云:“自李延寿作《北史》,人共信之,废各史不观,《北齐书》遂致残缺。”(《蛾术编·李百药北齐书》)。北宋末初刻时已有残缺。据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称,李百药原文仅存十八篇(卷),即帝纪一卷、列传十七卷,余皆为后人取《北史》等所补。中华书局在点校该书时指出,在钱氏所考定的十八卷中,尚有《恩幸传》也非原文,而系后人取《北史》所补,故《北齐书》实际上只有十七卷是李氏原文,仅及原书三分之一。但后人据《北史》所补《北齐书》内容,原本就是李延寿从《北齐书》中所钞,后人取《北史》来补今本《北齐书》之缺,虽非完璧归赵,但亦系文归原主。故今本《北齐书》五十卷,对反映东魏北齐一段历史仍属完帙。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北齐书》,在《点校后记》中对于补缺情况和版本异同作了详细说明,可供参考。

《北齐书》Bei qishu

是唐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北齐史。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曾任隋东宫学士并承龚父爵安平公。唐贞观元年(627),始拜中书舍人。《北齐书》共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无表无志。北齐立国始于高洋称帝(550),终于北周灭北齐(577),共28年历史。帝纪则上起高欢,下至幼主高恒,记40余年间事。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570—590),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对史事熟悉,在北齐时开始修撰本朝史书,写成本纪、列传27卷,但未能完成全书即去世了。从北齐到隋,曾有人先后写出六七种北齐史书。唐贞观初年,唐太宗命李百药写《北齐史》。李百药继承父志,又参考了多种北齐史,费时8年写成全书。《北齐书》是目前关于北齐历史的仅有的一部史书,据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李德林、李百药父子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把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叙述得有条有理。《北齐书》并未从北齐立国开始写起,而是上推到高欢,更确切、完整地反映了北齐历史的轨迹。李百药极力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其文过饰非,甚至歪曲历史事实;史书中记载了很多神仙怪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加以识别、批判。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北齐书》,是流行的各种版本中比较完善的一种。

北齐书

纪传体正史。唐李百药在其父李德林旧稿基础上增补整理而成。原名《齐书》,宋时加“北”字,以与萧子显的《南齐书》区别。全书五十卷,有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志。作者编撰时采用王劭《齐志》,书中文笔生动,口语入史,长于叙事。唐代中期《北齐书》已逐渐残缺,后人取《北史》材料补成今本。此书虽大部为抄补,但仍为东魏、北齐这段历史提供了较全面的史料。

北齐书

五十卷。李百药 (565—648)撰。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初史学家。他奉诏撰史,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开始编撰,贞观十年 (636年)完成的。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任隋朝内史令,修国史,以才学著名。李百药在隋朝曾任建安县承,东宫学士,入唐朝后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官至宗正卿。在他任中书舍人时曾受诏修订《五礼》、《律令》,唐太宗贞观元年受诏撰《齐书》。他的父亲李德林写成纪传体《齐书》二十七卷,又续撰《齐史》三十八卷。而李百药撰《北齐书》就是在他父亲旧稿的基础上,又采集了其他一些材料撰成的。如当时王劭的《齐志》,姚最的《北齐纪》,陆元规的《皇帝实录》等。《北齐书》到宋朝就加了 “北”字,以区别于《南齐书》。《北齐书》记事,起于高欢 (496年),终于幼文高恒(577年),约八十年。实际北齐朝起于公元550年高洋称帝,终于577年北周灭北齐。《北齐书》共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本纪”前三卷记高欢、高澄事,这二人死在东魏,但《魏书》却没为他们立传。而《北齐书》从东魏起,将二人列为本纪。北齐的六个君主,有三个是高欢的儿子,所以在本纪最后一篇的末尾,对高氏政权有评论。“列传”四十二卷,前五卷为皇后及宗室诸王;最后七卷是七个类传。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列在《文苑传》中,他曾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还有东魏和北齐的几个著名文士,如《温子升传》,对魏收叙写更详细。《北齐书》无志,有关志的部分内容,可在《隋书》志中查找。《北齐书》编写体例,大致模仿《后汉书》卷末加论、赞。《北齐书》从唐代中期以后,就逐渐残缺。据清代钱大昕考证,现行五十卷的《北齐书》只有十八卷可以确认为李百药原本,其余的是以后取《北史》等补足的。但是《北史》中关于北齐部分的内容,原本就是从《北齐书》中抄的,如魏征的总论,本来就是为《北齐书》写的,李延寿抄入《北史》,后人又抄回来补《北齐书》的。所补的对本书历史资料价值影响不大。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北齐书》后记中,对于补缺情况和不同版本的说明可作参考。

《北齐书》

记述北朝高齐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撰述者唐代李百药。书有本纪8卷,列传42卷,共50卷。大体纪传有论有赞,但其中有1卷有赞无论,5卷有论无赞,19卷论赞全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