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82 南史

断代史史书。80卷,本纪10、列传70,唐代李延寿撰。记载南朝自宋永初元年(420)迄陈禛明三年 (589),宋、齐、梁、陈四代,170年史事。延寿父大师曾撰南北史书,未成而殁。延寿继承父志,以其父旧稿,参考已出宋、齐、魏诸书和已撰成尚未颁行的梁、陈、周、齐、隋诸书,历时16年,私家修成此书。该书取材于八代史,在史料上确有增加,且可对八代史进行考订勘误,文字简练易读。清初李清注南北史,书成未刊。

南史

纪传体南朝史。二十四史之一。八十卷。唐李延寿撰。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太宗贞观中官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参与编撰《晋书》、《隋书》、《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成《太宗政典》三十卷。延寿父大师夙志撰写一部汇合南北朝各政权历史的编年体史著,然志未竟而终。延寿继承父志,利用参加史馆修史之余暇,抄录勘究,参酌杂史,奋笔十六年,撰成纪传体《南史》、《北史》。
《南史》记事起宋永初元年(420),迄陈后主祯明三年(589),计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述宋、齐、梁、陈四朝兴亡,共一百七十年历史。撰写中,除用其父大师书稿外,主要以《宋》、《南齐》、《梁》、《陈》四书为本。其总四书为一史,即打破四书各记一朝,各自为书的界限,而以《南史》贯通之。如四书中各有帝纪,将其中的本纪联缀在一起,即成《南史》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的编排,大体也按宋、齐、梁、陈四朝先后顺序,先叙宗室诸王,次述将相名臣等,一朝一个段落。凡四书中原有的类传,《南史》以朝代为序,仍将其编入同一传内,如《后妃传》、《孝义传》。若四书中类传不划一,《南史》则视其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如《宋》、《齐》二书有《恩幸传》,《梁》、《陈》二书却无此类传,《南史·恩幸传》除钞撮《宋》、《齐》二书外,又从其他史料中补充了梁、陈二代恩幸类人物的传记。又如《梁书》有《止足传》,载顾宪之、陶季直、萧眎素三人。《南史》取消了《止足传》,而将此三人分别移入《顾觊之传》、《孝义传》和《萧思话传》中。若属祖孙父子,《南史》则打破朝代界限,将其分别集中在一起编次,传一人而其子孙皆附于传内。如王昙首及其子孙,《宋书》、《南齐书》、《梁书》分别有传,《南史》将其集中附于《王昙首传》下,编入《南史·宋臣传》中。唐代一统,承南北朝二百年分裂而起,是民族融合、疆域统一的历史趋势使然。延寿《南史》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正是统一大势在史学上的反映。史家多谓《南史》、《北史》上比《史记》,合南北为一,各朝连贯,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同为通史,而与其他断代史不同。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亦为通史,故亦称道《南》、《北》二史之通。南北朝世家大族兴盛,谱牒盛行,史书为之族谱化。这一特点,在《南史》中表现突出。《南史》打破时代界限,按族姓立传,祖孙父子兄弟合于一传之内,对此种作法,《四库提要》讥之,以为家史不当用于国史,赵翼亦谓父子兄弟连类而下,“竟似代人作家谱”(《廿二史劄记》),然当时高门秉政,虽政权变更,国亡而族不亡,门阀地位极为突出,《南史》突出族姓,正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且南北朝各代都不长,一人事迹分为数朝,为便于阅览,将一家人物集于一传,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作法。《南史》所记南朝一百七十年历史,文字大大省于《宋》、《南齐》、《梁》、《陈》四书,篇幅由二百五十一卷减为八十卷。南朝四史因各自为书,记载未免重复,且头绪纷繁,研习者颇难周览。《南史》“除其冗长,捃其菁华”,删除了四书中大量的檄文,诏令、奏章、策文。如《宋书·武帝本纪》载有檄文、诏令、奏章、策文等总计共三十六篇之多,且均悉载全文。经《南史》斧削后去其繁冗,文字大为简洁。因《南史》卷帙不繁,头绪简明,叙事清晰,钞写易成,颇便于研习者,是故该书面世后压倒南朝四史。且其虽系删节南朝四书而成,亦并非只删不增。南朝四书作者每因为尊者讳、为王者讳而存心掩盖史实,《南史》多据其他史料订正恢复其原貌。如《南齐书·萧嶷传》,萧子显在为其父立传时多隐其恶,《南史》则披露萧嶷后房姬妾众多达千余人,经荀丕规谏后始稍收敛减去。又萧嶷之死,为皇太子萧长懋加害所致,《南齐书》对此事只字不提,《南史》则据事直书。又如宋、齐间所谓“禅让”,原系萧道成逼迫宋顺帝退位取而代之,后又将其杀害,《南齐书》却存心回避了。而《南史》对此事有详细记载,姚思廉据其父察旧稿撰成《陈书》,姚察系陈旧臣,故《陈书》于陈霸先篡位事歪曲为梁敬帝禅位于陈,而对陈霸先派刘师知杀害梁敬帝一事完全隐去。《南史》则不为之隐讳,又在《刘师知传》中正面披露梁敬帝遇害经过。此外,《南史》中补充了王琳、张彪等人的专传;在《郭祖琛传》中揭露了梁武帝残民佞佛之事;《巴陵王子伦传》和《吕文显传》记录了宋齐两代中书舍人和典签权力膨胀的事例。这些史实,均为南朝四书所不载。《南史》亦有缺陷。如《梁书》原载范缜《神灭论》原文近二千字,是为我国古代反佛的重要文献,《南史》将其删为百余字。《南史》好谈鬼神灾异,其中有因袭四书者,亦多有延寿增加者。如《南史·齐高帝本纪》所载怪诞不经事千余字,皆为《南齐书》所无。故《南史》与南朝四书各有短长,可互相依存。
1975年中华书局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工作底本,对《南史》进行点校,并以南、北监本、金陵书局本作为参校,又吸收了前人的校勘成果,新编了总目,出版了《南史》点校本。这是目前该书较好的一个版本。

南史

纪传体正史。唐李延寿撰。全书八十卷,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无表、志。作者编撰本书,主要据其父李大师旧稿,并将宋、齐、梁、陈四书加以删削、联缀、迁移,并增加部分史料,条理清楚,文辞简洁,可校勘和补充宋、齐、梁、陈四书之误和不足。本书列传中,不分朝代,将祖孙父子列为一传,有如谱牒,不便查阅,有的地方行文过于简要,导致史事不明,也是一失。明末清初李清撰《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未刊,清周嘉猷著《南北史表》七卷。

南史

八十卷。李延寿(见前篇)撰。李延寿之父李大师在隋末参加窦建德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后来失官转而著史,未完成而逝。李延寿继承父志编史。《南史》、《北史》是属于私人编撰一个时期的纪传体通史。李延寿在太宗贞观年间,曾先后参加修撰《隋书》、《五代史志》等工作,有机会遍观南北朝诸史,这就为他撰《南·北史》提供了便利。他还撰有《太宗政典》。他编史是在其父李大师旧稿基础上,又有南北朝八史抄本为其采录,还收集了一千多卷杂史为补充史料。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开始撰写,到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经过十六年时间(公元420年)完成。《南史》从刘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开始,到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止,包括宋、齐、梁、陈四朝一百七十年历史。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计八十卷。《南史》没志也没表。编写方法按南朝宋、齐、梁、陈顺序排列的。《南史》本纪十卷,即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也是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的,先是宗室诸王,之后是将相名臣等,一朝一段。而类传是将几个朝代的同一类人物,按时间先后,编在一个传内。此外《南史》还有《文学传》。《南·北史》的史料主要根据八书,又新增了杂史中的不少史料,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而《北齐书》散失残缺的,后人又取《北史》补足,可见其价值了。《南·北史》的缺点是作传不分朝代,把祖孙父子摆在一起了,不便查阅,又无表、志,对典章制度不好了解。明末清初的李清有《南北史合注》。周嘉猷的《南北史表》工具书,中华书局1974年、1975年出版的《南史》点校本为最通行版本。

《南史》

纪传体通史。汇合删节《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而成。唐李延寿撰于643~659年,历时16年。《南史》共80卷,含宋本纪3卷,齐本纪2卷,梁本纪3卷,陈本纪2卷,列传70卷。起自420年,讫于589年,记169年宋、齐、梁、陈四朝之史事。清李清把它和《北史》合成《南北史合注》191卷。其通行版本有3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