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
这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最著名的作品。福斯特一生共写作6部小说,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传记、杂文集和文学评论多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的作品传播更为广泛,被认为是英国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印度之行》写于1924年,是他在两次印度旅行和工作之后写成的。故事展开的背景是一座印度城市昌德拉普。阿德拉·奎斯提德小姐在穆尔夫人的陪同下到印度看望任法官的未婚夫朗龙。她们不满意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的种族偏见,渴望能真正了解印度。在此任教的西里尔·菲尔丁是惟一平等对待印度人的英国人,通过他的介绍,穆尔夫人和阿德拉认识了印度医生阿齐兹。为了款待她们,热情的阿齐兹邀请两位英国妇女同游当地胜景玛拉巴岩洞。在这些具有史前遗迹和神秘色彩的岩洞中,阿德拉产生幻觉,认为阿齐兹企图污辱她,阿齐兹为此被捕受审。这件事将英印种族冲突推向高潮,印度居民群情激愤。虽然阿德拉最后意识到自己错控了阿齐兹,阿齐兹得以无罪释放,但这并不能弥补阿齐兹心灵所受的创伤。他对英国人的怨恨日深,与菲尔丁的友谊陷入僵局,而菲尔丁也由于他对阿齐兹的信任而受到本国人的排挤和冷落。两年后,阿齐兹和菲尔丁在一个印度的传统节日里再度相遇,却永远无法重叙旧谊。
小说通过两位英国妇女的印度之行,反映了英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上的隔膜,展现了英国殖民者无情冷酷的殖民统治,启示人们只有处于平等地位,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正友善和充满温情的联系。
此外,小说运用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通过意象、象征、神秘气氛来表达难以用文字捕捉的感情和心情。

福斯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