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集❶诗文别集。宋苏籀撰。十六卷。籀字仲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辙之孙,迟之子,南渡后居婺州,官至监丞。是集为淳熙十六年(1189),其孙诩所辑编,卷一至五为诸体诗三百二十首,卷六为赋八首,卷七为表二十六篇,卷八为书十一篇,卷九为札子、议七篇,卷十为杂著八篇,卷十一为疏、记、题跋十八篇,卷十二至十四为启六十九篇,卷十五为辞、颂、青词、祝文、祭文、墓志铭十四篇。卷十六为《遗言》,记祖父辙之语录若干条。籀十余岁时,侍辙于颍昌九载,未曾去侧,亲承祖训。其文雄骏疏畅,赋文诸篇,犹存眉山苏门法度。然集中有上秦桧二书,献谀奸妄,殊坠其家声。有诗《南园》:“花骢轻壁隐轻雷,消却冰山不复来。坟士未干为馁鬼,园花虽好为谁开!”乃晚年之作,阅历已深,感叹人生情愁,后人多记之。有《丛书集成初编》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本。另有《四库全书》 本, 作十五卷,《遗言》另行著录。 ❷诗文别集。南宋王炎(1138—1218)撰。二十七卷。炎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曾任崇阳主簿,潭州教授,以荐知湖州,官至中奉大夫,封婺源男。与朱熹交厚,熹有《和炎寄弟诗》:“至今心事同千里,静对箪瓢独喟然”之句。力著《易解》,书未成而病重,对天祝曰:“愿须臾毋死,以成此书”,抱病成书,遂亡。学识广博,著述甚丰,总名《双溪类稿》,惜已散佚。是集乃其中之一种。有赋、乐府一卷,诗、词九卷,文十七卷。其诗歌高雅,文章援引、考证尤有根底。清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王麟刊本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清康熙间族孙王祺等刊十二卷本。 ❸诗集。明杭淮撰。八卷。杭淮字东卿,宜兴(今属江苏)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总督粮储右副都御史。与兄济并负诗名。与李梦阳、徐祯卿、王守仁、陆深等人相唱和。此集乃其弟洵所编。其诗格清体健,于弘正间颇具诗名。朱彝尊《明诗综》尝详加点定,称其诗“遒如茧丝”,“似涩而有条理。”有《四库全书》本。 双溪集❶ 十五卷。宋苏籀 (生卒年不详)撰。苏籀字仲滋,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苏辙之孙,苏迟之子。其生平履历不详,曾著有《栾城遗言》一卷,中间辨论文章流别及古今人是非得失,最为详晰。所著《双溪集》中,有上秦桧二书及庚申年拟上宰相书,皆极言和金之利,所以归美秦桧省无所不至。另有进取策一篇,务言攻刘豫以图金。前后议论自相矛盾,可谓应时之篇,实有愧乃祖。但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诗文雄快疏畅,以词华而论,终为尚有典型,不可因人而废。”。著有 《《双溪集》十五卷。今有 《四库全书》本和《粤雅堂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❷ 八卷。明杭淮 (1462—1538)撰。杭淮,字东卿,号复溪,江苏省宜兴人。弘治十二年 (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在任云南提学副使时,为发展边疆文化作出过一定的贡献。累官至右副都御史。杭淮性好吟咏,与李梦阳、徐祯卿、王守仁等递相唱和。其诗学观点与前七子相近。他的古体诗颇有汉、魏风范,写得体健格清;他的近体诗也有盛唐的韵味,写得意境浑成。陈田在《明诗纪事》中评论说:“东卿诗,不事叫嚣,自饶古格,在七子派中与大复 (何景明),昌谷 (徐祯卿)为近。”此集为杭淮之弟杭洵所编,于嘉靖年间刊刻行世。前有嘉靖十四年 (1535)王慎中序和林东海跋,题为《杭双溪先生诗集》,辑入杭淮所作诗文共八卷。此本为朱彝尊曝书亭所藏,卷末有朱彝尊手题两行,称:“康熙辛巳 (1701)九月十九日,竹垞老人读一过,选入诗综一十四首。”朱彝尊还对集中诗作略加改动,如其中 《打牛坪》一诗,第三联原本是 “碧嶂自云生”,而朱彝尊改作 “蔓草自春生”; 《王思槐过访》诗第三联原本作“野竹过墙初挺秀,”朱彝尊改为 “挺拔”。朱彝尊还在《静志居诗话》中评价杭淮的诗说:“双溪词极其遒炼,如茧丝抽自梭肠,似涩而有条理。五言尤擅场,可亚少谷。”有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