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叙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4 叙画

南朝宋王微撰。文中述及绘画“本乎形者容,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强调作画乃作者心灵之表现。认为作画“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强调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即以一点一画,可以状广博无穷、千变万化之自然物,以达到“尽寸眸之明”。然而变化又离不开矩规。文中又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指出绘画不只限于如实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必须表现物象的内在精神,即后来所说的 “神韵”。

叙画

山水画论著。南朝宋王微撰。王微(415—443,一说453),字景玄。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王氏大族,曾任司徒祭酒、太子中舍人等,父死后,辞官闭门,坚拒征召,常居一屋,读书玩古十余年,直到逝世。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著有《鸿宝》,不传。绘画被谢赫《古画品录》列为第四品。
《叙画》约成于公元440年前后,因《历代名画记》转录而得以保存,但张彦远转录时已有所略,并非原貌。《叙画》与宗炳《画山水序》有相同或相通之处。王微对山水也不持坐对写生的态度,他在与友人何偃书中曰:“吾性知画,善鸣鹄识夜之机,盘纡纠纷,咸纪心目。故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仿佛。”这就是凭藉记忆作画。《叙画》中,他以“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言主客关系,心之灵而动变就体现为创造精神,同样强调“内营”。王微虽未像宗炳那样明确阐述透视原理,但“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亦有以小见大之意。
《叙画》在画学思想上有独到的建树。其一是论述了山水画不同于地理图,其二是探讨了绘画与书法的关系,其三是论述了山水画的艺术效果。王微针对那种以“图经”眼光看待山水画,只讲山川形势而不讲绘画特点的观点,明确提出“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划清了山水画与地理图的界限。继而所说的“灵而动变者心也”更说明创作山水画过程中感情与创造性的重要。在书画关系上,王微提出“并辩藻绘,核其攸同”之见,即认为画不低于书,并辨析其同。继而指出,用书法的敛曲之笔表现嵩山之高,以急放之笔表现海中的方丈,用曲折多变之笔表现太华山,以沉着有力的点表现山正面的高耸处(龙准)。这种以书法的不同用笔可描绘山水不同形象的看法,启发了后人书画用笔相同之论。王微认为,用笔描绘出来的山水画如人面之笑,如彩云之吐,纵横变化,无比生动。创作完成之后,欣赏山水画所带来的是精神飞扬、思绪浩荡,胜过了欣赏音乐和玉器之乐;回顾创作过程,不仅是“运诸指掌”的技进乎道之乐,而且有“神明降之”之情。王微的这些画学思想给后人以不少启示,如郭熙就有“春山澹冶而如笑”之说。强调想象与感情的奔放、飞扬,这不仅是对玄学和佛学的超越,而且是后来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的先导。
原文未见,载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明刊《王氏画苑》本较好。现收入《中国画论类编》。

《叙画》Xuhua

早期山水画理论著作,略晚于宗炳的《画山水序》。作者王微指出山水与地图的区别,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以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描述画家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他还指出,作画的要旨在于“明神降之”,将自己的才智、想象力和思想感情凝聚在作品里。他与宗炳的绘画理论对后世文人画理论的产生起了极大的作用。

叙画

1卷,画学论著。南朝·宋王微撰。《叙画》通篇400余字,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着重阐明了画家在艺术创作上,应充分地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指出绘画:“本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他认为作画不能只限于目之所及。强调“一管之笔”,可以“拟太虚之体”,达到“尺寸眸之明”。后世所画山水,提出:“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正是与王微的这些所论,有一定的传统关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