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吏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吏部官署名。始置于隋,定型于唐,此后历代沿置至清朝灭亡止。吏部之名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其改掌主百官事务的常侍曹为吏部曹。至隋始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各置尚书设僚属以主本部事务。唐代在隋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作为中央六部的职能机构。吏部掌百官考核进职、罢免,选授封爵等事务。《晋书·职官志》: “后汉光武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隋书·百官志》: “尚书省,事无不总。置令、左右仆射各1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是为八座。属官: 左右丞各1人,都事8人,分司管辖。吏部尚书,统吏部侍郎2人,主爵侍郎1人,司勋侍郎2人,考功侍郎1人……” 《旧唐书·职官志二》: “吏部,尚书1员 (正三品); 侍郎2员,(正四品上)。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其属有四: 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皆质正焉。凡选授之制,每岁集于孟冬。去王城五百里之内以上旬,千里之内以中旬,千里之外以下旬。尚书、侍郎分为三铨 (quan)。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 (四才,谓身、言、书、判。其优长者,有可取焉。三实,谓德行、才用、劳效,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 较之优劣,而定其留放,所以正权衡,明与夺,抑贪冒,进贤能。然后据其官资,量其注拟。其有历职清要,考第颇深者,得隔品授之,不然即否。凡出身非清流者,不注清资官。凡注官,若官资未相当,及以为非便者,听至三注。凡技术之官,皆本司定,送吏部附甲。凡同司联事勾检之官,皆不得注大功已上亲。凡持亲诸亲及军功,兼注员外郎。凡注拟,必先具官阶团甲,送门下以闻。凡大选,终于季春之月,所以定九流之品格,补万方之缺政,官人之道备焉。” 吏部官署名。魏晋始置,由东汉尚书下设之吏曹而来。隋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官吏考核、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历代沿置。清代并其职于内阁。 吏部官署名。东汉尚书台始置,称吏曹或吏部曹,后改名选部,专掌官吏任免考课。三国魏改名吏部,掌文职官吏任免考选,兼典法制,隶尚书台(省),以尚书为长官。两晋沿置,兼掌武官选举。南朝为尚书省六曹之首。北魏、北齐亦置,为尚书省六曹之首,掌文武官吏任免、考选、封爵之政令。隋、唐、五代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领吏部(选部)、司封(主爵)、司勋、考功四司。唐前期,除掌官吏铨选外,兼掌科举考试事。开元二十四年(736)后,科举考试事划归礼部。北宋前期,文武选分归中书、审官院、枢密院、三班院。元丰改制后,始掌全国文武官吏铨选、爵勋、考课之政令。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领吏部、司勋、司封、考功四司,各设郎中、员外郎。辽、金亦置。元改隶中书省,掌文官铨选。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直接隶属皇帝,掌全国文官铨选、考课、爵勋政令。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初领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洪武二十九年定置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清沿明制。嘉庆六年(1801)定制以大学士领部务。设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均满、汉各一人。宣统三年(1911)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