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启发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启发式qifashi启发式与注入式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总称。启发式反映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本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知识、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借教师的主观愿望,注入、灌输,甚至强迫、命令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促进思考力和独创精神的发挥,才会对他们既利于真正领会知识,又利于增长智慧,使各方面处于积极状态。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过启发式教学。在中国,“启发”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丘以后,《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均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在欧洲,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文艺复兴以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责当时流行的注入式教学是迫使学生“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知识”。因此他主张“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反对注入式,强调教学必须“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仅仅是泛泛地增加概念”。尽管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不乏时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倡导,但是,均未能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规模,启发式成为发展趋势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是批判地继承过去的教学理论传统,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来体现主导作用;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系统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智能的提高紧密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抑制与损害人的思维的一切旧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必须废除。 启发式qifashi指一种教学方法,又指一种教学思想体系。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启发式教学不是就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言, 只要具备前述启发式基本特征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叫做启发式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等都可以成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它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作用都是大家公认的,但往往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其实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主动性的调动过程,又是检验教师引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和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且能够进一步促使教师进一步发挥其引导。第二,教学民主。从国外的一些实验研究表明, 教学民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分析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发现尊重、信任学生及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 常常会闪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两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突出地反映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 启发式见“教育学”中的“启发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