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哲合林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哲合林耶亦称“哲赫林耶”。回族伊斯兰教四大门宦之一。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响亮”、“公开”,引申为“明扬正道”。据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著名经学大师马明心创立。该派除遵循伊斯兰教的正统信念外,还崇信和神化教主,并主张朝拜教主及其拱北,重视赞念本门宦教主的谱系、诗文、祷告词。因高声诵读赞主词“迪克尔”,又有“高声派”之称。其教权结构实行道堂、教区、教坊三级制。在宗教礼仪上要求“主麻日”聚礼时举行副功拜。并有严格的教规,如规定男子必戴六角帽、不留腮须;女子不戴盖头和面纱等。由于历史上曾多次残遭镇压,特别强调“舍西德”(为教牺牲)精神,为清代反清统治斗争中最坚决的一派。早期曾主张提倡简化宗教仪式,后来随着门宦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发展成为四大门宦中最大的一派。其内部又分为沙沟、板桥、北山、南川4个支派门宦。教徒主要分布在宁夏西吉、吴忠、固原,甘肃天水、张家川、平凉及云南、新疆等地区。 哲合林耶一译“哲赫林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响亮”、“公开”,引申为“明扬正道”,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之一。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马明心创立。除遵循伊斯兰教的正统信念外, 还崇信和神化教主, 并主张朝拜教主及其拱北, 重视赞念本门宦教主的谱系、诗文、祷告词。因高声诵读赞主词“迪克尔”,又有“高声派”之称。教权结构实行道堂、教区、教坊三级制, 形成层层隶属关系。在宗教礼仪上要求“主麻日”聚礼和举行副功斋拜。有严格的纪律, 如规定男子戴六角帽、不留腮须;女子不戴盖头和面纱等。由于历史上曾多次遭镇压,特别强调“舍西德”(为教牺牲)精神。早期主张提倡简化宗教仪式, 后来随着门宦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发展为四大门宦中最大的一派。内部分为沙沟、板桥、北山、南川四个支派门宦。主要分布在宁夏西吉、吴忠、固原, 甘肃天水、张家川、平凉及云南、新疆等回族地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