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竹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川竹琴原名道情,民间又称为“尺嗙”,清末民初始今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演唱形式为一人手持渔鼓、简板坐唱,后也有人用小乐队伴奏。四川竹琴分中和调和扬琴调。中和调流行于川东、川南地区,唱腔由玄门腔、老南音调、南音调发展而成,清末民初,赵高峰、杜成辉、孙成德、梁佩然四位艺人及玩友极负盛名,其后的吴玉堂也名噪一时,被称为“竹琴大王”,成为中和调的代表人物。扬琴调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流行于川西及川北部分地区。其唱腔来源于扬琴的大调,创始人贾树三。四川竹琴的唱腔由主体唱腔,辅助唱腔〔阴调〕(中和调用)、〔垛子〕(扬琴调用)和专用唱腔〔春色娇〕组成。中和调基本唱腔有甜皮与苦皮,不分男女腔;扬琴调分男、女腔和甜皮、苦皮。竹琴的演唱以代言为主,因此演唱者要以不同的嗓音来区分角色,男性艺人用真假声相结合来表现旦角的念、唱,女性艺人表现生角时则须降低嗓音,演唱别具一格。传统曲目近300个,长篇以《三国》为主,中短篇有《铡美案》、《白蛇传》、《琵琶记》、《花木兰等》。
四川竹琴四川地方曲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 “道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 “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 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简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简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代表艺人贾树三。传统曲目近300余支,以三国故事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竹琴的传统唱本、唱腔、演技、伴奏进行整理加工,编写并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成都市曲艺团杨庆文演唱的 《赶猪的人》、万县市曲艺团华国秀演唱的《华子良传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