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气五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气五味中医学关于药物性能的理论之一。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的概括,将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作用归于寒性或凉性,凉次于寒,如黄芩,板兰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其性属寒;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作用归于热性或温性,温次于热,如附子、川椒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其性属热。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中医治疗用药的重要法则。若寒热夹杂的病证,则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热性和寒性药,加以配伍调剂。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它是根据口尝体验和药物发挥的作用两方面综合判断的结果。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和润养作用,如麻黄、薄荷能宣散表邪,木香行气、红花活血能运行气血,菟丝子敷畅肾精而润,都具有辛味。甘味,具有补益、缓急和调和中焦作用,如党参、龙眼肉能滋补脏腑气血,饴糖、甘草能缓和拘急疼痛、调和中焦的药性作用,都具有甘味。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味子、山萸肉能涩精敛汗,五倍子能敛肠止泻,都具有酸味。苦味,具有泄和燥的作用,如大黄通泄大便、杏仁降泄肺气上逆、栀子清泄心经热盛,是泄的作用;苍术苦温燥寒湿,黄莲苦寒燥温热,都具有苦味。咸味,具有软坚散结作用,如瓦楞子散结治瘰疠、痰核,芒硝软坚通便泻热结便干而秘,都具有咸味。此外还有淡味,主要渗湿利尿,如猪苓、茯苓;涩味,固涩精血津液,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滑泻等,但习惯上仍称作五味。在四气五味中,味可以相兼,吴萸辛苦,同时有散寒邪,降泄逆气作用;而每种药物都有性和味,性同味异、味同性异,其作用均不同,如黄连苦寒清热解毒燥湿,石膏辛寒清泄气热止渴;小茴香辛温散寒止痛,沙苑子甘温补益肝肾。因此,应综合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属性,准确掌握和使用之。 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指药性的寒、热、温、凉。以寒凉药治热证,用温热药治寒证,还有平性,性质较平和。五味指药味的辛、酸、甘、苦、咸,辛能散能行,酸能收涩,甘能补能缓,苦能泄能燥,咸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多含挥发油,酸味多含有机酸,甘味多含糖类,味苦的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四气五味four characters and five tastes of drugs简称性味。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四气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五味就是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疗效而确定的。凡能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具有寒凉性质;能治寒性病症的药物具有温热性质。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平和,但也有微寒或微温的偏性。药物味道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辛味能发散、行气、行血;酸味能收敛和固涩;甘味能缓和滋补;苦味能泻火和燥湿;咸味能泻下和软坚;此外还有药味平淡的药能渗湿利尿。药味与所含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药多含挥发油;酸味药多含有机酸;甘味药多含糖类,苦味药多含生物碱、苷类或苦味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