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围魏救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围魏救赵Wei wei jiu zhao战国时期魏齐两国在桂陵所进行的一场著名的战争。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迫使卫不得不入朝于赵。卫原臣服于魏,魏自恃其为强国,不能容忍卫改换门庭,便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包围赵都邯郸。前353年,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齐军救援。孙膑分析形势后认为,魏攻赵,精锐必在外,所以内部空虚,如果齐军疾攻魏都大梁,则魏军必回救大梁,这样便可以“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史记·孙子列传》)。这个计划很受齐将田忌赞赏并被采纳。当时魏军主将庞涓率8万魏军将围邯郸,田忌也率8万齐军往救。依照孙膑的意见,齐军一方面向南进攻处于宋卫之间的战略要地平陵,另一方面准备直捣大梁。在行军途中,孙膑故意“示之寡”(《孙膑兵法·擒庞涓》),给人以兵力单薄的感觉。这样,庞涓在孙膑的诱使下震怒而轻敌,率魏军放弃辎重,用急行军,日夜兼程返归大梁。途中,待庞涓率军到达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的时候,孙膑率齐军以逸待劳,加以邀击,擒获庞涓,取得大胜。这场战争中,齐军采取了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等正确的策略,大破魏军。尽管齐军进攻平陵的两个都大夫的军队在行军路上被打败,但齐军仍然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迅速往击魏都大梁,而不为一时一地的失利所动摇,所以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 围魏救赵成语。围攻魏国都城以解救赵国。指用兵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兵往救。孙膑考虑到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不得不从赵撤军,回救本国,中途遭到齐军截击,大败。齐国就这样解救了赵国。 围魏救赵见“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战国前期齐国以围攻魏国而援救赵国的一次战役。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胁迫卫国归附到自己一边。由于卫国原是魏国的属国,故魏国不容许赵国插手。于是,派将军庞涓率甲土8万人攻打赵都邯郸。赵遣使向齐求救。齐国先派少量兵力攻魏,使魏两面受敌。魏军经过一年的苦战,于次年10月攻破邯郸。在这种情况下,齐国派遣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领8万人马前赴救赵。孙膑分析魏军主力已经开赴赵国都城,国内实力单薄,便采用“避实击虚” 的策略,发兵围攻魏都大梁。迫使攻打赵国的庞涓率军日夜兼程赶回。齐军在魏军回归的必经之处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将魏军打得大败,从而解除了赵国的亡国之危。 围魏救赵古代一种战法。语源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初期,中原地区魏国势力最强,因而向外扩张。公元前353年,魏国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去救赵。田忌想率兵去赵国攻打魏军。孙膑说:“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主要兵力大都派往外国,只剩老弱疲敝守在国中,你不如带兵向大梁(魏国都城,在今河南开封)猛插进去,占领其交通要道,袭击其空虚地方,魏必然要放下赵国回师自救。这样,不但解了赵国的围,并且也能挫败魏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率军攻打大梁。魏军不得不撤离邯郸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一战,大败魏军,赵国之围遂解。以后的军事家,就根据孙膑围攻魏国而解赵国之围的战例,概括为“围魏救赵”这个军事成语。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