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子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国子学

官署名。亦称国家最高学府。晋代始设,元代亦置。南北朝时或置或废不常。掌理全国教育及为国家培养官吏之事。《晋书·职官志》: “晋初承魏制,置博士19人。及咸宁四年 (公元278年) 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及江左初,减为9人。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1人,合为11人。后又增为16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孝武太元十年 (公元385年) 损国子助教员为10人。” 《元史·百官志》: “国子学,秩正七品。置博士2员,掌教授生徒,考较儒人著述、教官所业文字。助教4员,分教各斋生员。大德八年 (公元1304年) 为分职上都,增置助教2员、学正2员,学录2员,督习课业。典给1员,掌生员膳食。至元二十四年 (公元1287年)定置生员额200人、伴读20人。”

国子学

古代中央官学。西晋时于太学之外设立国子学,以教授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唐代为国子监所属中央六学之首,其生徒为三品以上官子孙。宋初以国子监为最高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年),改为国子学,不久复旧。辽代上京设国子学,隶国子监。金之国子学亦隶国子监。元太宗五年(1233年),燕京设立学校,汉人称之为国子学,非正式名称。至元六年 (1269年) 正式成立,属集贤院。国子生选自随朝蒙、汉官员及近侍子弟,初无定额,大德八年(1304年)定为二百名,后增至四百名。明初亦设,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者充学生。洪武十四年 (1381年),改称国子监,亦称“国学”、“太学”。清沿明制。参见 “国子监” 条。

国子学

古代中央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创设,与太学并立。四年定制,设国子祭酒1人,博士1人,助教15人,教授贵族子弟。惠帝元康元年 (291)规定五品以上子弟才许入国子学,教育对象有扩大。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梁武帝萧衍天监七年 (508),诏立国子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九年 (510) “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在是年内,曾两幸国子学,“亲临讲肄”。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当国子监与太学并立时,国子学则属更高层贵族子弟学校,兼有宫廷教育的性质。明清国子监祭酒参加皇帝经筵,并主讲经史。

国子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始设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与太学同为最高学府,但学生出身略高于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学校。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学

学校名。古代中央官学之一,为国立儒学最高学府。西晋武帝时始置,隶太常,设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儒家经典教授生徒。东晋沿置。南朝宋废,改置总明观。齐复置。梁沿置,隶太常卿,兼领太学。陈亦置。北魏先立太学,后增置国子学。北齐国子寺置学,与太学、四门学并隶。隋初因之,有博士、助教各五人,学生一百四十人。开皇十三年(593)国子寺罢隶太常,改寺为学。仁寿元年(601)又罢,唯立太学。大业三年(607)置国子监,统国子学、太学。国子学设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无定员。唐初改国子监为国子学,隶太常寺。贞观二年(628)复置监,下统七学,国子学居首,以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官曾孙为学生,设博士、助教各五人,直讲四人,五经博士各二人。北宋初以国子监为最高学府,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旋复旧制,以七品以上官子弟为学生,称监生或国子生。辽金国子学隶国子监。元代集贤院国子监置国子学,设博士二人、助教四人,掌教授生徒。后增学正、学录等官。明代改为国子监。

国子学

中国古代中央最高学府。公元276年晋武帝时建立,与太学并立。当时设国子祭酒1人、博士1人、助教15人,五品以上子弟才准入学。后世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国子学与太学,都属于最高学府,但当二者并设时,国子学属于更高级的贵族学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