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槽dicao原意为地向斜,50年代以来一般译为地槽。此词是美国地质学者J·霍尔在研究阿巴拉契亚山脉时提出“大向斜轴”的概念后,1873年J·丹纳又加以确定的。地球上分布着许多山脉,经研究,这些巨大的山脉的共同特点是: 它们所处的地带都曾经是地壳上非常活动的地带,比如沉降幅度很大,可以接受数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沉积,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十分强烈,变质作用也异常显著,构造变动特别剧烈,后来褶皱隆起,形成山脉。地壳上这些沉降很深的活动强烈的狭长的槽形地带,即为地槽。它们长可达数百以至数千公里,宽数十至数百公里。地槽褶皱隆起后,称褶皱带。地壳上的褶皱带,其发育时间有早有晚,有些古老的褶皱带,当其形成高大山脉以后,又经历了剥蚀夷平作用,然后再次下沉,上面覆盖上新的岩层,只以地层间的“不整合”形式保存下来。有些年轻的褶皱带,由于形成时间较晚,迄今仍然保持着高峻山脉的样子,甚至仍处于上升状态之中,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地槽地壳上沉降很深的强烈活动地带。大地构造单元之一。主要为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槽形地带,经常有强烈的岩浆活动。长达数十至数百公里。 地槽原义为地向斜。地壳上沉降很深的活动地带。形态为狭长盆地或槽形地带,长达数十至数百公里以上,宽数十公里至100km左右。例如,美国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是元古代(距今25亿~5.43亿年)至早古生代(距今5.43亿~4.90亿年)的地槽,于晚奥陶世(距今4.50亿~4.38亿年)褶皱隆起,晚三叠世(距今2.27亿~2.05亿年)以后,褶皱成阿帕拉契亚褶皱山脉,长达1800km。在中国有祁连山地槽(长1200km)、昆仑山地槽(长2500km)、天山地槽(长2500km)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