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均贫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均贫富中国历史上一种经济思想。《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古之盛君]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指穷人和富人合理负担赋税。因《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被引伸为均贫富,主张贫富不要过于悬殊,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后这一经济思想被北宋王小波、南宋钟相等农民起义领袖作为进行革命斗争的纲领,反映了农民反对剥削的朴素、平均要求。 均贫富一种主张平均贫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级那里,其具体要求和目的有所不同。(一)统治阶级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秩序的要求出发,主张贫富不要太悬殊。春秋末晏婴提出“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的财富分配主张,认为“藏财而不用,凶也……昧财之失守,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进而自分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商鞅曾提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主张通过国家制订赏罚手段实现均贫富。汉以后的思想家主要从反对土地兼并的角度,抨击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提出限田、均田的要求,以缓和贫富间对立,使百姓安伦守份。(二)被统治阶级则从反抗封建剥削制度出发,主张消除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公平。东汉黄巾起义领袖在《太平经》中提出: “人无贵贱皆天所生”,富者“积财亿万”,“是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人为仇”。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平等的强烈愿望,也孕育了农民阶级“均贫富”经济伦理思想的萌芽。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宋朝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宣布:“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站在农民阶级立场上鲜明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则宣扬他所崇奉的摩尼教义“法平等,无有高下”,主张消灭贵贱差别。其后钟相、扬么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如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