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城南书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城南书院

在湖南长沙。宋绍兴三十一年 (1161),张栻随父张浚迁居潭州 (今长沙) 时创建于城南门外妙高峰下。有丽泽堂、书楼、蒙轩、卷云亭、月榭、听雨舫、纳湖、琮琤谷、采菱舟、南阜等,称 “城南十景”。张浚书“城南书院”额。乾道三年 (1167),朱熹自闽来访,与栻会讲于岳麓、城南二院,互咏“十景”。后废,其地建高峰寺。明正德二年 (1454),参议吴世忠、提学陈凤梧等谋复,未果。嘉靖四十二年 (1563),推官翟台始复厅堂五间于寺下。万历六年 (1578) 又废。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生员易象乾等倡修。雍正十一年 (1733) 与 “岳麓”共享帑金一千两,同称省城书院,但只在长沙府招生。乾隆十年 (1745)巡抚杨锡绂以岳麓书院隔江 “每校课为风涛所阻”,就南门内天心阁下旧署改建,仍名 “城南”。辟御书楼、礼殿、讲堂及“正谊” “主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凡84间,藏书数千卷,移“岳麓”生童肄业其中。二十一年 (1756),巡抚陈宏谋复移诸生员于“岳麓”,留童生及新生于 “城南”。道光二年(1822) 为 “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踵先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巡抚左辅等迁返妙高峰旧址,宋时十景“举其六”,建山长居、监院署、文星楼等,修南轩祠以祀张栻,辟六斋等凡120间,“堂构整齐、斋房栉比,规模视昔什倍”。又增购图书至10,555卷。改为 “通省肄业之地”,内外学正附课生额扩为138名,与岳麓相等。道光二年 (1822) 清宣帝旻宁御赐书 “丽泽风长” 额,以为表彰。时左撰《记》 以明其“仰希古哲”之意,诫诸生“履先贤之居,求先贤之学”,成为 “经明行修,立体备用”之士。咸丰二年 (1852) 兵毁。山长陈本钦修葺,“文人日盛”。同治、光绪间屡有修建。乾嘉以来,山长如贺熙龄、余正焕、胡达源、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等,皆一代名师。讲学大多汉宋并重,尤重经济之学,造就人才甚众,最著名的有曾国藩、李元度、黄兴等。光绪二十九年 (1903)巡抚赵尔巽改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次年改称中路师范学堂。1912年始改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杨昌济、徐特立、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郭亮、李维汉、萧三等先后在此学习、工作或从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题“第一师范”校名。1968年依1912年原貌复建。今继续办学,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城南书院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