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城市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城市化chengshihua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变成城市的过程,城市对农村影响不断扩大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是衡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数量会越来越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造成城市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对城市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有利条件。工业生产是极复杂的生产,与外部环境必须建立密切的交换关系,因此,必然会提出生产部门集中、生产人员集中的要求,提出发展人口集中的城市的客观要求。而且,工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工业发展对大批劳动力的需求,只能靠农业提供的剩余劳动力,而这又必须依赖农业现代化造成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除了这两个基本原因以外,城市政治管理体系的完善,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社会服务的扩大也会带来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所带来的后果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城市化造成人口集中的趋势,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必将促进工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但城市人口过分集中以及农村人口不断涌入,会加剧城市的失业问题,加剧城市的环境恶化,会造成严重的房荒,造成交通拥挤、车祸不断,甚至会产生高犯罪率。因此,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人为控制,使之合理化,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城市化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工业化,农村日益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


城市化

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集聚和转化的过程。包括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增长;公用设施、生活方式、组织体制、价值观念等方面城市特征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周围农村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工业化关系密切。参见“人口学”中的“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

国家有组织地推进社区扩大化、专门化、相互依赖化的复杂进程。政治、经济、技术以及人口统计等因素促进了城市化,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加拿大城市化过程经历了5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7世纪,城市发展带有贸易性或殖民性,城市设置、城市功能和城市发展具有鲜明的帝国控制特色。第二阶段始于19世纪初期,经济利益影响着城市发展,城区与地区间商业和小规模手工业制品的市场交流得到重视,新技术开始运用于交通。第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结束,城市中出现工业资本主义和工人阶级,城市的性质依赖于技术的提高。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是城市化的第四阶段,轿车、卡车技术、服务功能是这个时期的经济导向,人口及其活动的空间分散构成第四阶段城市的总特色。第五阶段称为“后城市化”时代,始于70年代末期,这时的加拿大人偏重于中等城市的发展。现在城市发展趋于多中心化,注重文化、经济以及交通仍是发展的方向。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大量人口集中于相对小的、但不断扩大的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现象和过程。这一现象和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地区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不断上升。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等多种因素制约。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由于影响和制约城市化的因素的水平和形式的不同,所以工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性质、规模、物质等都显著不同。因此,城市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人口集聚过程。
18世纪工业革命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发展大大加快,其城市化过程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是: 一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990年达50%;二是大城市不断涌现,1990年达288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也出现了; 只是有些大城市互相连接,成为规模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与此同时,城市功能也向动态性、综合性发展,城市的空间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等多种因素制约,所以城市化进程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纵向看,城市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相关曲线为 “S” 型,即工业化初期城市化进程缓慢,中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速度下降。从横向比较,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进程。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60—80%,目前城市化进程大大变慢,城市的空间分布更加广泛,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超过发达国家,不过发展中国家中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是不协调的。
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布局,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增长,将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1995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28.8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今后城市化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不少农村人口会逐渐转化为城市人口。根据城市化进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城市化客观规律,以及国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国情,中国制定的城市发展方针是: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城市化

农村乡镇向城市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是近代工业的发展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文化、城市心理、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组织体制等特征形成的过程; (2)城市文化、城市心理、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组织体制等特征向周围乡村传播和影响使之与城市趋同的过程,又称乡村城市化。一般以城市人口的集中过程以及在该地区人口中的比例为客观标准。


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从而造成农村中具有城市特质的城镇的增加,引起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城市化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指在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中,居住于城市区的居民数的比重增加以及城市数量总数增加的过程。另一方面,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不仅包含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移、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而且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都市形成、发展,并取代乡村成为经济与社会重心的过程,它标志着人类生产和生活在环境、内容和形式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集中、紧张、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代替了分散、悠闲、慢节奏的乡村牧歌式的生活。
从总体上来说,城市化主要通过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区向城市区的转化以及新建城市三条途径来实现。
2.城市化的特点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从乡村化时代开始进入城市化时代。从整个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自从城市形成到城市化进程开始的几千年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线上缓慢增长,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呈现出一个迅速而持久的过程。在20世纪的前50年里,世界总人口仅增加了52%,而同时期的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0%。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5%,城市人口则增加了150%,到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已接近40%。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世纪的欧洲是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到1900年,全世界10万人以上的301个城市中,欧洲占148个。英国在185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的国家。1925年左右,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达到最高潮,此后城市化主流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197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到198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约为30%。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10万人以上城市的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二是城市规模级别越高,人口发展速度越快;其三是出现了许多庞大的城市聚集群,形成若干个大都市带。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由于世界总人口增长率下降、世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以及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这一趋势的出现,也与人口转换具有阶段性的特征紧密相关。
3.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及其带来的乡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的趋近,可以作为衡量城市化范畴的主要指标之一。
(2)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可以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大多数国家最经常采用的指标。
(3)城市化速度指标。这一指标主要是通过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和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体现出来。其中人口向城市集中、迁移的速度是主要方面,因为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必然会反映在人口向城市集中、转移的速度上。
(4)城市化质量指标。城市化质量的衡量,一般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此方法包括城市生态、经济、居民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化生活、娱乐、交通等指标。城市化质量指标并不是一个复合性的指标,它只是对城市化质量这一个方面作出了测评。

城市化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又称城镇化。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最主要的指标是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高度城市化阶段,城镇人口比重平均在74.4%。欧洲、北美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2000年这两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达到75.1%和74.9%。日本的这一比重为77.8%。发展中国家迄今仍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地区,城镇人口比重仅为39.3%。中国在1949~1999年的50年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0.6%提高到30.9%,城市化进展不快,城市化程度仍比较低。

城市化Urbanization

指城镇的增长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9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1800年,仅有1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内战开始时,城市人口上升为16%。1900年,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8000人以上的城镇中,50%的人口居住在2500人以上的城镇中。1900年,美国有547个8000人以上的城市,而1800年这样的城市仅141个。美国的城市化日益明显。1930年,56%的人口居住在2500人以上的城镇中。同年有93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万,有5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工业的发展、移民的增加、出生率的上升和西部的开发造成了美国的城市化。大萧条时期,城市化过程暂时停止。20世纪40年代加强防务和进行战争时期,城市化速度加快,到60年代,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0%。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使人口能够流向城市。虽然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农业生产仍能满足人口对粮食的要求。城市化使财富集中于城市,贫民窟增多,并带来了教育、住房、卫生和娱乐等许多问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