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基督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基督教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与 “救世主”同义,为基督教加于创立者耶稣的称号。公元1—2世纪流传于罗马帝国下层人民中间。初遭迫害,公元313年以后被奉为国教。11世纪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16世纪又分裂为新旧两派。以《新旧约全书》为经典。其一派于唐初传入中国,称为景教。

基督教早期Jidujiao

奉上帝之子救世主(希伯来语称 “弥赛亚”, 希腊文作 “基督”) 耶稣为主要崇拜偶象的宗教, 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大教派, 均以 “圣经” 为主要经典, 是当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通常把基督教在世界上古史时段内的形成和演变为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宗教的漫长过程称作早期基督教或原始基督教。该教是公元1世纪30年代—60年代犹太人反抗罗马征服者斗争的产物。以色列一犹太民族是西亚弱小民族,历史上曾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后多次为大国所灭。公元前1世纪,罗马侵入巴勒斯坦,施行暴政,犹太人苦难到达顶点。他们多次起义均遭血腥屠杀,陷入愤怒与绝望中,不得不到宗教领域寻求出路。而传统犹太教也在尖锐民族和阶级斗争中分成许多具有政治色彩的派别,基督教便是犹太人下层教派中分化出的小宗派之一。据《圣经》记载,该派由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稣创建。耶稣据说是上帝独子,为救人类于公元元年12月25日降生人间。他构建思想体系,培训门徒,四处传教,被罗马的叙利亚巡抚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3日后复活升天,将重返人间,建理想的上帝之国。目前尚不能确定历史上是否真有耶稣其人,但可确认基督教最初是下层群众运动的结果,是被压迫者的宗教。初期教义主要有:崇拜上帝耶和华为唯一神,信仰基督降临并信仰得救,简单化的礼仪。与犹太教根本不同之处是信仰基督得救论,且信仰者不分民族,均可入教,这就打破了犹太教的狭隘民族界限,成为一种开放性的世界宗教。此外,早期基督教在创立时还带有鲜明政治色彩,鼓励人们推翻罗马与犹太上层统治,建立无阶级压迫、无私有财产的新社会。其社会成分主要是下层劳动群众,因而为罗马政府与犹太上层所不容。许多信徒被处死,组织被解散。但帝国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人民的失望却造就出一批批新信徒。殉教者视死如归的勇气和信徒们精诚团结的精神也鼓舞了众多的后来人。基督教很快在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的帝国城乡广泛传播开来,教会组织、经典文献、宗教仪典逐渐形成、完善。随着该教发展壮大,一些中等阶级和富人加入教会,在组织中因其富有文化素养和捐资能力而逐渐取得领导地位。到2世纪中叶,业已编定的《新约大全》中增加了泛爱、忍耐和服从权柄的内容。于是基督教开始演变成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宗教,为帝国政府所容忍。在3世纪,教徒已发展到约600万。皇帝戴克里先在位时(约245—305),对基督教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镇压,企图恢复罗马教不可挑战的地位。几千名教徒被杀,教堂被拆毁,《圣经》被焚烧,但基督教仍保持着充分活力。君士坦丁称帝(306—337)后,改变政策,利用基督教为帝国的精神支柱和统治工具,企图摆脱帝国危机。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正式宣布基督教合法,使它同国家政权结合到一起。为了进一步发挥基督教的统治工具作用,君士坦丁大帝于325年在小亚尼西亚主持召开该教会议,统一教义,消除派争,健全教会组织。尼西亚会议标志基督教实际上完成了由被压迫者的宗教向统治阶级宗教的转变,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80年(另说392年)罗马皇帝独尊基督教,正式确认该教的国教地位。

君士坦丁—世梦见基督


基督教jidujiao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系:罗马公教(中国亦称天主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和正教(亦称东正教)。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帝国统治下的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等地。古罗马帝国的统治者要让这些地区的被奴役的民族尊崇天上的罗马神、地上的罗马皇帝。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锐,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斗争席卷地中海东岸,但最终遭到了残酷的镇压。人们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传说中的救世主——弥赛亚身上。后来,人们把耶稣拥戴为犹太民族中理想的救世主,要他领导犹太民族赶走罗马统治者,恢复民族的尊严。人们坚信,耶稣是上帝派往人间的,是上帝赐福给犹太民族的。拥护耶稣的人便成为早期的基督徒,基督教作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就这样产生了。到了2世纪末,基督教才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神职人员、有戒律和经典的宗教团体。

基督教

宗教流派。指以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流派,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逐渐流行世界。该教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而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受到苦难,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教徒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圣经。唐朝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称作“景教”,几度起落,一般以其新教为旨。该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Jidujiao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3大宗教,系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其经典为《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据传耶稣为该教创始人。但关于耶稣是否确有其人,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基督教公元一、二世纪形成于罗马帝国,后逐渐扩大影响,向外传播到欧洲和北非,在历史上先后形成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教派。早期基督教是在犹太教新宗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徒多为受压迫者。早期基督教宣扬:世界是上帝(亦称“天主”)创造的,人类一开始就犯下罪孽,苦难深重,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才能“得救”;如果忍受了人间的苦难,死后便可进天堂。此外,还宣扬一些对压迫者予以揭露、抨击的观点。这些宣传反映了罗马帝国统治下被压迫者痛苦境遇和呼声。二、三世纪,教徒成分发生了变化,基督教的性质也开始发生改变,教义也注入了“原罪说”、“天国报应说”等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内容。基督教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由原来被排斥、迫害的宗教转而成为罗马帝国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基督教变为为奴隶主阶级服务为封建主阶级服务的工具。中世纪的欧洲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的一统天下。天主教不仅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而且也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1054年,东西教会发生分裂,东部称“正教”(亦称“东正教”),西部为“公教”(即天主教)。天主教曾以维护基督、“保卫圣地”的名义,先后8次组织十字军东征。1517年,路德在德意志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很快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新教”。此后基督教不断分化,生成许多派系。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仍作为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为殖民侵略扩张服务,并被殖民主义者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


基督教Jidujiao

宗教名称。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派别,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是希腊语christos的音译, 来自希伯来语的“弥赛亚”,即 “救世主”的意思。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逐渐流传于罗马帝国全境。1054年罗马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自称为正教(东正教),西部自称公教(天主教)。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发生反对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 遂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的 “新教”,亦称 “耶稣教”。新教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信仰上帝(天主)创造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带有 “原罪”, 因 “原罪”而受苦;上帝派圣子耶稣降世成人,牺牲自己来救赎人类。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 人类才能获救。以 《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圣经,伦理思想围绕其教义而展开。宣扬天赋道德观念, 把对上帝的爱作为人们自己行为活动的准则和区分善恶的标准。初期,基督教反映了奴隶及贫民对奴隶主的憎恨,强调所有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主张平等、博爱,反对享乐;后觉无力改变现状,又主张今生要忍耐、顺从,寄希望于基督再临世上,毁灭世上一切不义,申张正义。它受到罗马帝国的迫害。后因中上层人士渗入并窃取领导权, 改而主张效忠顺服执政者,罗马帝国改迫害为利用,于公元4世纪定为帝国国教,成为罗马帝国实行愚民统治的思想武器。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正统教会曾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鼓吹天命论,宣扬忍耐、自卑、温顺;把哲学、政治、法学等都置于其神学控制之下,禁止人们思想自由,敌视科学研究,阻碍知识传播;一部分农民、平民和市民,曾利用该教“异端”教派的形式,作为旗帜来组织和发动反封建斗争。近代,基督教被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作为对内统治本国人民,对外进行侵略的工具。主要分布在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现约有教徒 (东正教、天主教、新教) 12亿左右。唐贞观九年,该教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称 “景教”,会昌五年遭禁绝佛教的波及而中断。元代该派又传入,通称“也里可温教”或 “十字教”, 至元亡而又中断。明万历十年再度传入。清雍正五年及至鸦片战争前后,该教各宗派前后陆续传入。


基督教Jidujiao, Christianity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以及一些较小派别。公元1至2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相传为耶稣所创立。它崇拜上帝, 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 并将永世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得救,相信“救世主”会降临人世。基督教以《圣经》为经典。早期基督教是下层人民的一种宗教,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 穷人和无权者, 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二,第525页。)它不敬皇帝而敬重上帝,诅咒帝国而向往天国,因此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的迫害。后来基督教传遍整个罗马帝国,一些大地主、大官吏、大商人也入教来寻求精神的解脱。因此教会领导人的社会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主张顺服执政者。这样最高统治者也由对基督教的迫害改为利用。392年,正式定基督教为罗马国教,给教会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教会原先特有的许多节日也被作为帝国的节日来庆祝。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裂后,基督教正统教会也于1054年分裂为天主教(罗马公教)和正教。中世纪时,教会发展到全盛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14世纪以后,教会弊端日增。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没落,新兴市民阶级逐渐兴起,他们对教会所代表的封建势力不断反抗,终于酿成了16世纪初叶的宗教改革运动, 从而产生了脱离天主教会的新教各宗派。基督教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国,对欧美各国的历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曾于唐初传入中国,称为景教;另一个派别于元朝传入中国, 称也里可温教; 后皆中断。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将天主教义附合于儒学, 争取了大批教徒。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俄国也派正教传教士来华。新教各宗派则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中国。到解放前夕,中国约有天主教徒300万人, 新教徒70万人。

基督教

基督教

基督教

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等教派。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罗马帝国。相信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宣称人类犯有“原罪”,无法自赎,上帝派独生子耶稣降临人世,以其生命和鲜血为人类赎罪。只有信仰上帝和耶稣才能获得“赦免”,使灵魂“得救”。基本经典称《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早期基督教反映了广大奴隶和贫民对奴隶主阶级的仇恨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只有寄希望于救世主降临的思想状况。教徒原受罗马统治者迫害。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发“米兰敕令”后,取得合法地位。391年被定为罗马国教。此后,逐渐成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思想工具。中世纪时,正统教会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部分农民、平民则以与正统神学思想对立的“异端”作为旗帜,组织并发动反封建斗争。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16世纪时,西部教会发生反对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并由此产生出一些脱离天主教会的新宗派,统称为“新教”。后新教不断分化,形成许多派系。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利用它作为侵略工具。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于635年(唐贞观九年)传入中国,称“景教”,不久遭禁绝。元代天主教和聂斯脱利派再次传入,通称“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但流传不广。天主教在明代由耶稣会传教士又一次传入。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各宗派也陆续传入。在中国,“基督教”通常专指新教。


基督教


基督教

见“宗教”中的“基督教”。

基督教


基督教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包括罗马公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造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尊奉耶稣为救世主,以《旧约》(承继自犹太教的经典)、《新约》为圣经。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1—2世纪开始流传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间。早期的基督教反映了当时奴隶和贫民对奴隶制度的憎恶,但又无力改变现状,主张今生要忍耐、驯服,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故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罗马帝国先对该教残酷迫害,因其教义与犹太教当权者不合。但后因中上人士渗入基督教并取得领导权,逐渐改变主张,效顺、服从执政者,帝国当局又对其加以利用,于4世纪定为国教。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为欧洲封建社会的支柱,教会一统天下,禁止思想自由和异端学说,敌视科学研究,并以残酷刑罚处置叛逆者。一部分农民、平民和市民也曾利用该教异端教派形式为旗帜和纽带,发动反封建斗争。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也于1054年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两派教义略有分歧。16世纪新教从公教中分裂出来,尔后不断分化,派系繁多。现今基督教主要分布于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教徒人数约15亿。唐初(7世纪)景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曾传入中国;元代(13世纪)另一派别也里可温教传入中国,后皆中断;天主教曾于元代一度传入,但随元朝灭亡几近绝迹,明末(16世纪)再度传入。1727年后沙皇也派遣俄罗斯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新教各宗派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基督教常指新教,又称耶稣教。1954年8月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80年成立中国基督教协会,首届会长丁光训。

基督教Christianity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加拿大90%的人口信奉基督教。在加拿大,基督教的主要宗派有罗马天主教(1981年统计有信徒1120万)、东正教(信徒36.2万)和新教(信徒990万)。他们有相似的教会年历,都将圣诞节和复活节作为主要的节日庆祝。圣礼作为精神皈依的外在表现被多数宗教团体实行。虽然多数新教徒只视浸礼和圣餐为圣礼,但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圣礼还包括坚信礼、补赎礼、临终涂油礼、圣命礼和结婚礼。
在18世纪,英、法两国政府都认为传统的继承和政治的稳定部分地依赖于人们对教会的忠诚。教会成为政府的御用工具,反过来政府又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教会的权威。但在加拿大,很难认出哪个是“权威的教会”。第一,罗马天主教和英格兰教会都缺少将成分复杂的移民社会凝聚在一起的财力和人力。第二,天主教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议事日程常常与政治家的议事日程相左。第三,人们需要神灵启示时通常求助于未介入政治的宗教领袖。第四,宗教的圣音来自于普通百姓的个人经历和信念,而这只偶尔符合教会领袖制定的教规。最后,1763年的《巴黎条约》实现了英国君主统治之下的加拿大的统一,产生了一个由形形色色的基督徒组成的政治实体。这样,教会的权威也就不是十分紧迫的需要了。
到19世纪中期,“公众基督教”形成。一些教会创办用以培养土生土长牧师的大学,受到公众的支持,并允许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学生入学,从而产生了公学制,正式用于培养“基督公民”。出现了来自《圣经》的公众言辞(如称加拿大为“自治领”)。公用日历标明了基督教的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和复活节,礼拜天是人们传统的休息日。
在魁北克省境内,天主教多数派和新教少数派逐渐形成切实可行而又充满活力的联合,这种联合之所以成为可能或许是因为天主教数量上的优势被新教徒的经济势力所抵消。在别处,占多数的新教徒常能与公理会信徒和平相处,但经常同天主教少数派激烈争论。
与此同时,新教和天主教的领导人认识到他们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城市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由于城市中越来越普遍的世俗的道德观念、复杂的经济结构、越来越细的职业分工,以及工作场所和居住地方的分离,这一切都使小镇形式的教区组织没能在现代化大城市中扎下根来。因此,所有的宗教团体都开始强调受到良好训练的专业牧师的重要性,并开始制定培养孩子宗教意识的计划。在魁北克省,牧师逐渐取代世俗的学校里的宗教教育,但在其他地方,主日学校运动仍受欢迎。城市对基督教传统的生存方式的威胁使新教和天主教领导人站在一起,支持1906年的星期日法令。在农村,星期日不工作是由宗教传统来维护的,在城市则必须用法律的形式来加以保证。到20世纪中期,魁北克省高度牧师化,几乎半数的天主教传教士在传统的教区以外从事全职工作:教书,指导天主教工会,提供社会服务等。20世纪,基督教团体经历了许多紧张局势。说英语的新教徒们常就《圣经》的地位和价值以及教会是否应该卷入社会事务进行激烈的争论,造成教派分裂和新的宗派的产生。然而大多数紧张局势被一系列有助于团结的运动所掩盖,这些运动始于19世纪中期,1925年加拿大联合教会的成立使运动达到高潮。加拿大民族是来自许多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移民,几乎3/4的公民宣称自己分属于三个教会:罗马天主教、联合教和圣公会。然而,差异和分歧也在逐渐增大,主要是因为加拿大以外的诸多文化群体和思想的涌入。跨宗教的运动也很活跃,在20世纪早期,圣灵降临节运动超越了新教教会界限,基督教教会虽然被认为是一个宗教派别,却跨越教派组织而致力于所有基督徒的最广泛的团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教会领导人对教会的力量充满信心,因为出席每周举行的宗教仪式的人数众多;同时,他们相信曾用于战争的资源如今可用以创造和平。但到60年代,公众参加宗教仪式的人数和被委任圣职的牧师人数急剧下降,其原因是在当代社会,公众生活世俗化,宗教生活非公开化。世俗化将事物看作是尘世的而非上帝的,并根据其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判断它们的价值。基督徒已经常采纳纯世俗的价值观以维持公众基督教。人们开始认识到只有在私下里他们才是“真实的”或才是“他们自己”。只有在自己的家里,才能感到自我的真正存在。然而,基督教保持了不断变革的精神,《圣经》仍是所有基督徒言行的衡量标准,尽管他们就如何理解《圣经》分歧很大。在现代加拿大,地方教区或宗教团体仍是基督教组织的基本单位。教会间的合作通过全国范围内几个致力于增进全体基督教利益的联盟得以实现。另外,福音传教士在各大城市巡回布道和重大宗教节日的庆典活动,都有助于各个教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但地方宗教团体的会员常常感觉因其相对进步的观点而被某些联合团体所疏远。另外,圣餐礼(分吃面包和饮葡萄酒以纪念基督之死)很少在这种宗教团体间的集会上举行,因各教派的圣餐仪式很不相同。当今加拿大基督徒比其先辈更有可能参加另一宗派的圣餐礼,很少有牧师会拒绝他们加入。加拿大基督徒不但在观念上已接受了公共生活的世俗化和宗教生活的个人化,并在实践上已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种生活方式。在可预见的将来,基督教虽然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挑战,但仍将继续存在下去,对多数加拿大人的生活方式起到特有的作用。

基督教jidujiɑo

19世纪末传入咸阳。1889年,英国传教士邵涤源、敦崇礼、莫安仁等先后在三原县福音村建立传教基地。1891年建立第一所英浸礼会总堂。1895年邵涤源在三原县城设立教堂,培养王培春为第一位中国传道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基督教传入栒邑。传教士为一男一女(男的是美国人,女的是丹麦人),于福音堂(故址在今旬邑县农业银行院内)传教。20世纪初期,陕西英浸礼会分别在三原县的福音村和县城救世堂设立荆南公会、池阳公会。美国协同会1893年在兴平、1894年在乾县、1895年在彬县、1903年在武功相继设站传教。基督教在咸阳地区有了长足发展。长武、永寿、礼泉等地也先后建起了教堂。新中国成立后,咸阳市李博爱、张文化、王怀仁等基督教负责人参加了1950年在西安召开的西北基督教负责人会议。随后,咸阳协同会、泾阳中华基督教会先后成立了三自爱国组织。1951年开展三自革新运动,调整了兴平、咸阳、乾县、永寿、彬县、武功、礼泉等县的教会机构,清理财产,割断与帝国主义势力的联系。1958年陕西省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在西安召开,决定实行联合礼拜,咸阳市基督教实现了以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合理布局,在实行自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自养途径。文化大革命中,基督教被迫停止活动,教堂被封、被毁或占用。20世纪80年代,咸阳市恢复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各县区基督教先后建立了三自爱国组织,其活动逐步走向正轨。至2002年,有牧师8人,长老20人,教师8人,传道员129人,信教群众6万余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堂点共104所。其中秦都区有信教群众3000余人,宗教活动堂点2所;渭城区有信教群众4000余人,教牧人员10人,宗教活动堂点7所;兴平市有信教群众7600余人,教牧人员3人,宗教活动堂点15所;武功县有信教群众2400余人,教牧人员2人,宗教活动堂点3所;乾县有信教群众8000余人,教牧人员2人,宗教活动堂点15所;礼泉县有信教群众4800余人,教牧人员1人,宗教活动堂点5所;三原县有信教群众8600余人,教牧人员6人,宗教活动堂点23所;泾阳县有信教群众8000余人,教牧人员6人,宗教活动堂点20所;永寿县有信教群众5000余人,教牧人员1人,宗教活动堂点12所;长武县有信教群众600余人,宗教活动堂点1所;淳化县有信教群众7200余人,宗教活动堂点1所。此外,彬县有信教群众500余人,旬邑县约有信教群众300人。

基督教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此处指基督新教。基督教在四川的活动可上溯至盛唐时期,当时早期基督教的一支曾传入四川,称 “景教”,成都当时建有 “大秦寺”。清同治三年 (1864年),英籍牧师石琢之始入川传教。清同治七年 (1868年),英国伦敦会牧师杨格非 (Griffith John) 和大英圣书公会的伟力 (A·Wylic) 入川,游历全省考察。清光绪二年 (1876年) 十二月,英国内地会传教士康慕伦 (Cameron) 由鄂进川,后到川西藏族地区考察。次年五月,内地会英籍牧师麦卡梯 (JohnMcCarthy) 抵重庆设立诊所,开始医学传教。以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差会 (基督教的海外传教组织) 纷纷入川传教。至1949年,接受差会津贴的教派31个 (其中3个已停止传教活动),自立教派5个,自立地方教会12个。先后建立基督教礼拜堂611个,至1949年有宗教活动的礼拜堂 (含分堂) 504个,分布在130个市、县,较大的有阆中圣约翰堂、重庆社交会堂、成都四圣祠礼拜堂等,有教徒2.6万多人; 外籍传教士411人,中国教牧人员514人 (其中会督3人,牧师201人)。差会所办天道神学院等神学院校、大中小学近100所,慈善机构数十个。1950年,四川各地建立三自革新会或小组,外国差会和传教士先后全部离川。差会办的学校、医疗和慈善事业由政府接收。1958年,四川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1966年初,全省有宗教活动的礼拜堂51所。1966年~1978年,停止宗教活动。1979年始,陆续重新开放一些礼拜堂和聚会点,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81年成立四川省基督教协会。1984年,云、贵、川三省基督教联合在成都开办四川神学院,培养青年教牧人员。各地教会还兴办幼儿园、诊所和服务部等事业。

基督教

19 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新教在中国通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清光绪二年(1876 年)基督教传入天水。清光绪二年至三十二年(1876—1906 年),基督教内地会英国传教士庞克、马殿臣、丁秉衡,美国传教士李春雷先后来秦州渭南镇、街子镇及伏羌县传教,成立福音堂,分立女教堂。内地会在渭南镇吴家庄成立基督教会,建立教堂,在街子成立中华基督教街子教会,发展教徒百余人。民国五年至十八年(1916—1929 年),基督教先后传入武山、秦安、清水,在武山县洛门镇、秦安县城东街建立福音堂,成立秦安县中华基督教会,发展教徒 30 余人。之后,天水县石佛、雷王集、霍芦、熊集寨,甘泉、党川、关子、李子园,甘谷县磐安、渭阳、金山,秦安郭嘉、西川等村镇建立基督教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天水成立甘、宁、青西北基督教联合会陇南分会。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入天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西关韩家巷设立天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同年,基督教聚会处传入天水,在天水城区自由路澄源巷设立教堂,有教徒 60 余人。同年,信义会传入天水,在东关城壕沿设立礼拜堂。1949 年 8 月,天水、甘谷、秦安、武山、清水县基督教派有中华基督教会、安息日会、基督教聚会处、内地会(福音堂)、西北基督教联合会教会等 23 个,教徒 3300余人。1980 年,全市有基督教礼拜堂 10 处,聚会点24 处。至 2010 年,全市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40 处。著名教堂有秦州区王家坪基督教堂、麦积区北道基督教堂、秦安县兴国镇大西巷基督教堂。

基督教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开始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后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基督教在罗马境内形成后,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教会。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天主教中分裂来,出现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派生出许多其他宗派。基督教的经典为《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基督教各派都认为新、旧约全部都是由上帝默示写成,是上帝的启示,可认为是上帝的话语,是基督教信仰的依据,是宣传教义和教徒行为的标准。基督教各派共同信奉的教义有:❶相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为创造和管理天地万物的主。上帝是灵,无形、无体。他超乎万物之外,又贯乎万物之中,基督教称上帝为天父。
❷相信三位一体上帝的第二位耶稣基督为上帝的儿子,称为圣子,是由圣灵感孕于马利亚所生,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圣子是天父的启示者,宣传救世福音,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复活、升天,将来还要再临,施行最后审判。
❸相信三位一体的第三位圣灵,运行在世界和人类心中,使人知罪、悔改、成圣。
❹相信教会是基督所建立,由上帝选民组成的团体,具有圣洁和普世性。教会在世界上负有宣传福音的使命。
❺相信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所造,由身体和灵魂组成,在万物中居最高地位。相信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难,只有通过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基督教产生后传播到世界各大洲,成为当代世界宗教中信徒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

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的意思是救世主,源于古希伯莱语,汉译弥赛亚 (又译默西亚),意为受膏者,指的是上帝将派敷以圣膏油的人为复兴以色列王国的救世主,凡信者,灵魂都可以得到拯救,死后进入天堂。
基督教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早期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基督教三个时期。早期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许多教派中的一下层派别,产生在公元1世纪中期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民族本是西亚地区的一个弱小民族,自公元前6世纪始先后被巴比伦、波斯和希腊所统治,前后达数百年。公元前65年罗马帝国侵入以色列,其残暴统治激起了犹太民族的反抗,罗马帝国大将庞培屠杀犹太人达1. 2万人,强行将犹太划归叙利亚省,并设傀儡统治。以后克拉苏再次掳掠耶路撒冷。公元前40年罗马帝国扶植希律担任巴勒斯坦国王,更是加倍残酷。但是犹太民族的反抗从未间断,公元60年,爆发了第一次犹太战争,起义者一度占领了耶路撒冷,公元68年在罗马大军镇压下,起义终告失败。在反抗斗争中巴勒斯坦境内的犹太人形成了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较大的宗教派别有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和吉拉德派 (奋锐党)。基督教是较小的拿撒勒派,拿撒勒派的先驱是施洗者约翰,约翰死后,耶稣继任为领袖。对早期基督教形成在哲学思想上影响较大的是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及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主张人类一体、天人谐合、由共同主宰支配及恬淡寡欲、节制有度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经著名哲学家塞涅卡和斐洛的演化,形成了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同时基督教也受到当时流行于地中海东部地区一些神秘宗教的影响,逐渐确立了基督教自己的礼仪形式。基督教早期教会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基督教开始向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又融汇各地各族人民的一些思想和习俗,于公元2—3世纪间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以后古代公教会形成,不断向罗马帝国政权靠拢,由于中上层人士的加入使其成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元313年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联合发布“宽容敕令” (史称米兰敕令) 正式宣布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同享自由。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中世纪基督教由于东西两派长期争斗,终于在1054年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最高权力之争,表现为教义之争,后来几度谋和,都未奏效。9世纪君士坦丁堡教会始向东欧及北方传教,988年基辅罗斯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信奉基督教,宣布东正教为国教。11—13世纪为教皇势力上升时期,教皇策动了十字军东侵战争,最终归于失败,使教会威信大降。中世纪基督教注重高等教育,形成经院哲学,以后逐渐没落。此时的西欧,正统教会把其不接受教廷规定的信条和公会议的决定者统统斥为异端派别,甚至成立异端裁判所,其中尤以西班牙异端裁判所残暴凶狠。16世纪马丁·路德首先发难,1517年10月31日在维腾贝格大教堂门前贴出 《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很快产生了天主教新派别——新教。18—19世纪新教在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运动和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此时的东正教也发生了一些演变,俄罗斯正教的地位逐步得到提高,先后成立了正教自主教会。19世纪形成传教高潮,除传教和建立教会外,还兴办了大量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当代全世界信奉基督教的总人数约为15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3弱。

基督教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小教派的统称。公元1世纪起源于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后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又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近代以来随西方殖民主义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大洲。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基督徒约有10多亿人,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主要有俄罗斯族,汉族和西南、东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产物。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而灾难深重的民族,长期遭受异族统治。公元前1世纪,巴勒斯坦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犹太人再次受到异族统治。罗马入侵期间,大批犹太人被屠杀,财物被劫掠。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更受到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异族统治精神的犹太人民,持续不断地发动了反抗罗马统治的运动。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在反抗罗马外来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逐渐形成许多宗教和政治派别,主要有祭司贵族等上层组成的“撒都该派”,“文士”和“律法师”等中产阶级和宗教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法利赛派”,以农、牧民为主体的“艾赛尼派”和以无产者、贫民、无业游民等社会下层为主体的“吉拉德派”。原始基督教就是从其中的下层教派,一般认为是艾赛尼派分化出来的一个名为“拿撒勒派”的小教派逐渐发展形成的。据基督教说,该教是由巴勒斯坦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稣创立的。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上帝为救赎人类差遣其“道成肉身”,由童贞女玛利亚受孕降生于伯利恒。30岁左右开始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宣称天国将至,人们要悔改相信福音,要爱上帝,“爱人如己”和“爱仇敌”,并且扶危济困,行了很多奇迹。他反对默守犹太教的某些成规,抨击犹太教当权者,终被犹太教上层集团勾结罗马总督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3天复活,第40日升天。据学者研究考证,传说中的耶稣可能原来只是拿撒勒派的一个信徒,后来成为该派领袖,自称弥赛亚(救世主),在社会下层宣传其教义和政治主张,反对罗马和犹太上层的统治,被捕后钉死于十字架上。耶稣的12个门徒在其死后继续宣传其教义主张,并将其神化,宣称他将作为救世主重降人世,拯救人类,建立理想社会。由于该派的主张触怒了犹太教上层集团,被犹太教逐出圣殿。该派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终脱离犹太教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即原始基督教。基督教的主张给罗马帝国奴役下的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异族统治的仇恨,因此得到下层人民的拥护。信徒的大量增加和传播地域的扩大,终使基督教成为当时罗马帝国境内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为了利用基督教这股势力及其所宣扬的顺从忍耐,“爱仇敌”等主张,以加强对犹太人民的统治,罗马帝国统治者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由迫害转而积极扶植。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合法的社会地位。后来他又主持基督教主教会议,强行统一基督教教义,并采取措施加强教会的统一和主教的权力。从此,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工具。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又把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进一步与世俗政权结合,不仅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而且其教会凭借宗教和政治特权,及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近代以来,基督教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和地区,成为分布最广、信徒最多的世界宗教。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即景教于唐朝初年传入中国。元代又有另一教派天主教传入,当时与景教通称“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但流传至元朝灭亡即告中断。明朝后期天主教由耶稣会传教士再度传入,但流传不广。鸦片战争前后,作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的基督教各教派,随帝国主义的侵略传播到中国各地区。基督教同其他宗教一样,也分裂为大大小小的许多教派。早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不满基督教会统治的下层神职人员和信徒,在同教会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被官方斥之为“异端”的许多小教派。1054年,基督教发生了东西教会大分裂。此次分裂由来已久。基督教早已分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两派争夺教会统治权的斗争和教义上的论争从未间断。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两派斗争日益加剧,最终以东派的总教长和西派的教皇互相开除教籍为标志,两派正式分裂。东部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自称“公教”(即天主教)。16世纪初,德国发生了反对罗马教皇封建统治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久,宗教改革运动相继在欧洲各国蓬勃兴起。在这些实行宗教改革的国家,均脱离天主教会,建立了符合本国资产阶级或新兴民族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宗派。这些宗派统称为“新教”,即中国通常所称的基督教。至此,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正式形成。各派以后又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基督教三大教派在我国均有传布。基督教的教义因教派的不同而有别,各派共同承认的教义有:(1)信上帝。相信世界和宇宙存在一位至高无上、全知全能、全善全智、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创造和主宰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的唯一真神,即上帝耶和华。(2)信原罪。所谓原罪即与人生俱来的罪。基督教要人们相信,人类共同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受魔鬼引诱,违反上帝命令,偷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而犯了罪,这种罪具有继承性,因此人生来就有罪,只有信仰基督教,才能得到赦免。(3)信救赎。相信人既有与生俱来的原罪又有后来所犯之本罪,如果得不到救赎,来世就要入地狱,但人类不能自我救赎,只能靠上帝差遣到人间的救世主耶稣基督才能获得救赎。(4)信末日。相信现实世界会终结,末日会来临,届时,上帝将主持末日审判,生前行善者升天堂,作恶者下地狱。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圣经》,它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旧约全书》系基督教承袭自犹太教的经典,约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新约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约形成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全本《圣经》(即《新旧约全书》)为4世纪定本。《圣经》形成时间长,又是各派经典的汇编,因而不仅内容芜杂,且相互矛盾之处甚多。基督教的教规有十条,称为“十戒”,即(1)除上帝外不可信别的神; (2)不可造、拜偶像; (3)不可妄称耶和华之名;(4)当守安息日为圣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10)不可贪恋他人财物。基督教的主要节日有:圣诞节(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复活节(纪念所谓耶稣“复活”的节日)、圣灵降临节(纪念所谓“耶稣门徒领受圣灵”的节日)。

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佛教、伊斯兰教齐名世界。公元一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创立,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行,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因此崇奉耶稣为救世主,以耶稣诞生年代为公元元年,以《旧约全书》(继承犹太教经典)和《新约全书》为圣经。从一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为原始基督教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神学宗教,其形式大体上还与当时犹太教内一些非正统下层派别相近,仍保留有浓厚犹太民族色彩,最初流传在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沿岸犹太人中间。约于公元一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战胜以恪守犹太教传统的民族派,使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并远播到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成为世界性宗教。公元392年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自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基督教分为东西两派,1054年两派公开分裂,西派教会自称“公教”、“罗马公教”,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东派教会自称“正教、东正教”。16世纪又分化出一些脱离天主教会新宗派,被称为“新教”。三大派别于不同时期分别传入中国,尤自近代以来为盛,在汉、彝、布依、朝鲜、土家、壮等民族中有所传播。

基督教

基督教

湖南基督教源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不久,基督教即进入湖南。当时虽有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但由于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洋教的斗争,所以到1899年近50年的时间,只有一些外国传教士游移于长沙、常德、衡阳、辰州4府和临武个别县境,其时教徒号称较多的衡阳也只有39人。1900年至1949年的半个世纪,基督教先后有大小28个教派活动于湖南城乡,共建教堂814座、医院16家、大学3所、中学14所,小学48所,各种慈善机构21处,共有教徒5万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方针,基督教组织为团结教徒、弘扬教义做出了贡献。

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新教)亦称更正教、抗罗教,在中国称耶稣教,有人把基督教作为新教的专用名称,所以一般人称之为基督教 (新教),或直称基督新教。由英国人罗伯特·马礼逊 (Robert Marrison) 于1808年传至澳门。此后,基督教会派遣美国传教士裨治文 (ElijakColeman Brigman)、荷兰教会派德国传教士郭实腊(Karl Friedich August Gutzlaff) 来澳门传教。马礼逊等人虽然努力进行传教活动,但因清朝政府实行禁教政策,加上澳门耶稣会又禁止天主教徒与基督教 (新教) 徒来往,因此基督教 (新教) 发展不快。至19世纪30年代,澳门仅有10多个教徒。其中记载有姓名者是蔡高、梁发、蔡兴、蔡亚三、古天青、屈亚昂、李新、梁冲能 (梁发父亲)、梁进德 (梁发之子)、黎氏 (梁发之妻)、刘广泉、何福堂、周学、林某等。鸦片战争后,基督教 (新教) 仍传播不快,直到1991年人口普查统计,澳门信仰基督教 (新教) 也只有6205人,占总人口的1.8%。澳门基督教 (新教) 的教会规模较小,但数量却不少,据统计,1990年有54间,1997年增至55间,其中有24间只有教友50人以下。比较出名的教会有澳门圣公会、圣马可堂、白马行澳门浸信会等。鉴于教会小而多的情况,各教派于1990年1月 14日宣布成立澳门基督教联合会。该会执行主席是肖卓芬牧师,副主席是陈映灵牧师,办公处设在东望洋街15号的澳门神召会内。澳门基督教 (新教) 同样注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据统计,在澳门办有小学8间、中学3间,共有学生3000多人; 办青年活动中心8间,还举办综合性的文艺活动。

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及一些较小教派。是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宗教之一。该教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得救。它以《旧约全书》 (继承犹太教经典) 和《新约全书》为圣经。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由耶稣创立,以后逐步传播于罗马帝国。早期基督教徒大都是贫民和奴隶,他们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对统治者极端仇恨,但又认为无力改变现状,因而寄希望于基督临世,毁灭世界上的一切不义,为自己报仇,伸张正义。以后由于中上层人士渗入并取得了领导权,该教逐步演变为主张效忠顺服执政者。罗马帝国也因之对其改迫害为利用,并于4世纪定其为国教。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裂后,基督教亦于公元1054年分裂为罗马公教 (天主教) 和正教 (东正教)。中世纪时,基督教正统教会曾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支柱,它禁止人民思想自由,敌视科学研究。16世纪,罗马公教发生了反对教皇封建统治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的新教派,称为“新教”。以后新教又不断分化,形成许多派系。资本主义时期,基督教被利用作为统治人民和对外侵略的工具。基督教的不同派别曾先后于唐、元、明、清时期传入中国。新教各派则于鸦片战争前后传入中国。中国习惯上称新教为基督教。


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传说为耶稣基督创立。1世纪兴起于犹太人集居的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迅速传播于欧洲和北非。最初的基督教是受压迫者的宗教,其信徒多为穷人、奴隶以及在罗马统治下国破家亡的流民,他们反对罗马暴政,反对为富不仁,具有平等平均思想。其宗教信仰大体可以归结为:上帝是人类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但人类一开始就犯下罪孽,苦难深重,只有上帝及其子耶稣基督(救世主) 才能拯救人类,人们要忍受人间苦,死后进天堂。2、3世纪后,随着有产者入教并取得教会领导权,基督教发生质变,成为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4世纪罗马政府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在中世纪的欧洲,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最大的封建主。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正教”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权基本上从属于东罗马皇帝;西部“公教” 以罗马教廷为中心,与世俗王权进行了长期斗争。11—13世纪,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侵。1517年在德意志首先发生宗教改革运动,随之扩大到其他地区,从而产生了“新教”,其中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等。近代以来,随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基督教更广泛地传布到亚洲、非洲 (内地)、美洲和澳洲,成为最有影响的世界性宗教。


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的意思是救世主,源于古希伯来语,汉译弥赛亚 (又译默西亚),意为受膏者,指的是上帝将派敷以圣膏油的人为复兴以色列王国的救世主,凡信者,灵魂都可以得到拯救,死后进入天堂。
基督教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早期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基督教三个时期。早期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许多教派中的一下层派别,产生在公元1世纪中期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民族本是西亚地区的一个弱小民族,自公元前6世纪始先后被巴比伦、波斯和希腊所统治,前后达数百年。公元前65年罗马帝国侵入以色列,其残暴统治激起了犹太民族的反抗,罗马帝国大将庞培屠杀犹太人达1.2万人,强行将犹太划归叙利亚省,并设傀儡统治。以后克拉苏再次掳掠耶路撒冷。公元前40年罗马帝国扶植希律担任巴勒斯坦国王,更是加倍残酷。但是犹太民族的反抗从未间断,公元60年,爆发了第一次犹太战争,起义者一度占领了耶路撒冷,公元68年在罗马大军镇压下,起义终告失败。在反抗斗争中巴勒斯坦境内的犹太人形成了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较大的宗教派别有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和吉拉德派 (奋锐党)。基督教是较小的拿撒勒派,拿撤勒派的先驱是施洗者约翰,约翰死后,耶稣继任为领袖。
对早期基督教形成在哲学思想上影响较大的是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及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主张人类一体、天人谐和、由共同主宰支配及恬淡寡欲、节制有度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经著名哲学家塞涅卡和斐洛的演化,形成了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同时基督教也受到当时流行于地中海东部地区一些神秘宗教的影响,逐渐确立了基督教自己的礼仪形式。
基督教早期教会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基督教开始向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又融会各地各族人民的一些思想和习俗,于公元2—3世纪间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以后古代公教会形成,不断向罗马帝国政权靠拢,由于中上层人士的加入使其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元313年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联合发布 “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正式宣布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同享自由。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中世纪基督教由于东西两派长期争斗,终于在1054年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最高权力之争,表现为教义之争,后来几度谋和,都未奏效。9世纪君士坦丁堡教会始向东欧及北方传教,988年基辅罗斯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信奉基督教,宣布东正教为国教。11—13世纪为教皇势力上升时期,教皇策动了十字军东侵战争,最终归于失败,使教会威信大降。中世纪基督教注重高等教育,形成经院哲学,以后逐渐没落。此时的西欧,正统教会把其不接受教廷规定的信条和公会议的决定者统统斥为异端派别,甚至成立异端裁判所,其中尤以西班牙异端裁判所残暴凶狠。
16世纪马丁·路德首先发难,1517年10月31日在维腾贝格大教堂门前贴出 《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很快产生了天主教新派别——新教。18—19世纪新教在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运动和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此时的东正教也发生了一些演变,俄罗斯正教的地位逐步得到提高,先后成立了正教自主教会。19世纪形成传教高潮,除传教和建立教会外,还兴办了大量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当今全世界信奉基督教的总人数约为15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3弱。

基督教

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教派。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传入罗马后,4世纪为帝国国教。该教创立初期在罗马帝国形成东部希腊语地区的东派和西部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东派自称东正教,西派自称天主教。16世纪又分化出“新教”。后又形成繁多的派系。635年传入中国,845年在中原地区中断。1582年再度传入。从1715年至1956年共有20届俄罗斯正教来中国。1807年新教到广州传教。1919年,天主教在中国推行“中国化”。1922年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会。该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全世界约有15亿人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个教派的总称。

基督教

泛指以耶稣基督为教主、以《圣经·新旧约全书》为经典的各教派的总体而言,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其他比较小的教派。在中国,基督教通常专指新教,也叫耶稣教。这里所说的基督教是广义的基督教。
早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即由波斯经“丝绸之路”或海路传来中国,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为证。初传来时叫“景教”、“大秦教”或“大秦景教”。最早的教堂就建在当时的京都长安(今西安),初称“波斯寺”,后称“大秦寺”或“景寺”。此后的200余年间,唐代多数帝王大都赞助景教,房玄龄、魏征、郭子仪等许多名臣都曾奉命招待景教。上层的热情使景教在中国首先是在黄河流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但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崇道灭佛时,把基督教视为“区区西方之教”,无益于“定祸乱”、“理华夏”,勒令其教徒“三千余人还俗”,迫使其在中原大地销声匿迹了。到了元朝(约于13世纪中叶),随着东西交通畅通,经济、文化交往,基督教再次传来中国。时称“十字教”。据《元史》记载:元蒙统治者更重视基督教,朝廷曾设有专门管理“十字教”的政府机构——“崇福司”。这期间,基督教相继传到了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山东,遍及黄河流域,势头相当可观。然而,为时仅仅几十年,基督教又随着元王朝的覆灭再次在中原大地绝迹了。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传来中国。此次传来的是天主教,主要流传在江南,但也传到了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等省。基督教在中国也在黄河流域广泛传播开来,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通过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大砲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方便。此后百余年内,基督教由沿海迅速向内地传播,不仅传遍了大江南北,而且传遍了黄河上下。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不仅按行省设立教区,而且还传到广大城镇和乡村,发展了成千上万的教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宗教政策的感召下,广大基督教徒坚持爱国办宗教的原则,割断了同帝国主义的联系,组成了“自治、自传、自养” 的中国基督教会,变成了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社会力量。
当前,中国基督教各教派的广大教徒,特别是新教和天主教的800多万教徒,正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扬 “爱国爱教” 、“荣神益人” 精神,努力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奉献。黄河流域诸省,特别是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等省,基督教都比较活跃。其中河南尤为突出,计有该教各派教徒130万人,为全国基督教徒最多的省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8: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