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塘沽协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82 塘沽协定1933年5月31日,国民政府与日本关东军在塘沽签订。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从延庆、昌平、高丽营 (今属北京)、顺义、通州 (今通县)、香河、宝坻、林亭镇 (今属宝坻)、宁河、芦名 (今属河北宁河)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撤军,上述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非武装区,中国不能驻有正式军队。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占有东三省及热河,并把绥东 (今属内蒙古)、察北(今属河北)、冀东划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打开了华北门户,为日本进一步侵占整个华北提供了条件。 塘沽协定Tanggu xieding1933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与日本关东军在塘沽签订的停战协定。1933年4月,长城抗战失败, 日本关东军进入华北,直逼平津。5月31 日,国民党政府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茨在塘沽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停战协定,习称《塘沽协定》。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镇、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 尔后不得越过该线:2.上述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地区为非武装区域,中国不能驻扎正式军队;3.日军为确认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视察, 中国方面应行保护并予以便利;4.日军在确认中国军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线追击,并自动归还于长城之线。协定的签订,国民党政府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的占领,并使中国失去对绥东、察北、冀东的完全统治权,打开了华北门户, 加剧了华北危机。 塘沽协定Tanggu xieding长城抗战后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关东军在塘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1933年4月,长城抗战失败,日军进入华北,直逼平津。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即《塘沽协定》。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今属北京)、顺义、通州(今通县)、香河、宝坻、林亭镇(今属宝坻)、宁河、芦台(今属宁河)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上述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非武装区,中国不能驻有正式军队。这样,国民党政府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占有东三省及热河,并划绥东(今属内蒙古)、察北(今属河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打开了华北门户,为日本进一步侵占整个华北提供了条件。 塘沽协定长城抗战失败后,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于1933年5月31日签订的停战协定。因签于塘沽,故名。协定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驻军,而日本则可自由活动,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