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萧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对加拿大的影响非常大。1929年~1933年,加拿大国民总支出下降42%。1933年,30%的劳动者失业,20%的人靠政府救济为生。由于33%的国民总收入来自出口,加拿大惨遭世界贸易崩溃的影响,靠初级产品出口的西部四省所受的影响尤甚。萨斯喀彻温省的总收入在两年内暴跌90%,迫使66%的农村人口靠救济过活,农民、年轻人、小商人、失业者受到直接冲击。人口增长率降至1880年以来的最低点,从1930年的13.1‰降到1937年的9.7‰。接收移民数从1929年的16.9万人降到1935年的1.2万人以下,在其余4年中从未达到1.7万人。而被驱逐出境的人数却从1929年的2000人以下增加到1932年的7600人。在10年中,大约3万移民因生病和失业而被迫回原籍。卫生当局经常报告坏血病和其他营养缺乏症的情况。由于地方政府拒不援助无家可归的单身男女,联邦政府1932年~1936年建立若干个失业救济营。大萧条引起种种政治改革,在省一级尤其如此。有的实行通货膨胀的社会信用,有的实行“就业与工资”计划,有的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最终增加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福利问题的责任。1934年,贝内特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加拿大银行以调节金融政策。1935年成立加拿大小麦局经销小麦,并为小麦规定底价。1940年,联邦政府开始采用失业保险计划,建立经营职业介绍所。大萧条还给英国经济学家J.凯恩斯的学说以合法地位,他认为,如果私人投资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国家就必须采取赤字开支的办法,实行政府投资,以创造就业机会。 干旱气候进一步加剧西部各省的萧条。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1929年至1940年困扰美国的大经济危机。在此期间,只有过几次小的经济回升。这场危机从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开始,接着是经济衰退,一直到1939年春季才开始恢复。商业和企业的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失业人数增加,社会动乱开始。美国的出口额从1929年的524100万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161100万美元。在同一时期,进口额从439900万美元下降到132300万美元。失业人数从300万上升到1700万(估计数)。批发价格平均指数从95.3下降到65.9。商业公司破产数从1928年的24000家上升到1932年的32000家。在大萧条的头3年,有5000家银行倒闭。工厂工资额下降到1929年工资额的一半以下。工资总额从1929年的550亿美元下降到1931年的330亿美元。除公共建筑外,建筑业实际上陷于停顿。国民收入从大萧条前夕的850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370亿美元。类似的艰难情况也落到了农民头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济混乱一直是农民难以摆脱的困境,大萧条加剧了经济上的这种混乱局面。在大萧条期间,虽然有暂时的小幅度回升,但直到1940年以后执行国防与战争计划时经济才全面恢复。参见1929年大恐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