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农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农村

“五保” 制度“五保” 是指对农村中完全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 “保吃 (燃料)、保穿、保住、保医、保葬” (对未成年人保教), 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的简称。这类户称为 “五保户”, 他们绝大部分是鳏寡孤独的老人, 还有少数丧失父母及直系亲属领养的儿童、少年 (孤儿)。对农村 “五保”工作,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都有规定。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 陕西省各地根据这两个文件的规定精神, 从1956年开始对农村 “五保户” 实行生活供养, 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 (孤儿保教) 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制度。
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 全省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 “五保户” 的供养有4种形式: ❶定额供给实物;
❷定额补给工日, 按工日分给粮食和现金;
❸定额供给现金, 以现金折实物;
❹不定标准, 随时酌情供给。不论采取哪种形式,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户”, 集体都安排专人照顾。五保费用从社队提留的公益金中支付, 穷队穷社和遭受自然灾害集体负担有困难的, 民政部门从社会救济或救灾款中给予补助。“五保户” 的生活供给标准相当于或略高于本社区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如1983年全省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供给 “五保户” 口粮924.8万千克, 供给“五保户” 人均生活费120元。
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五保办法,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五保政策,陕西省人民政府陆续颁布了《陕西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暂行规定》和《陕西省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民政部门对农村“五保户”进行了普查登记,各地县结合自己的实际相应制订了五保供养具体办法,对新出现的五保对象落实了供养政策,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这一时期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取得了新的成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