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下为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下为公

一种政治理想。古代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吕氏春秋》中又有发挥。近代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把天下为公作为人人权利平等的一种理想原则。

天下为公

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关于未来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对远古“大同”社会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政治和平,官吏民选;社会安宁,人人安居乐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些思想实际上凝结了《礼运》作者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关系的追求。近代思想家赋予“天下为公”的理想以新的性质和内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把它揉合到基督教关于“天国”的教义之中,以宗教的形式反映了农民对民主、平等和幸福的追求,并力图在《天朝田亩制度》等政策中付诸实践。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在他的《礼运注》中把“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个社会的根本原则是自由、平等、博爱。提出公政府、公农、公商、公产业,诸凡一切治生之产,悉归于公有。在这个社会中,“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神之殊,无男女之异”;“人人皆公,人人皆平”。孙中山以“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为最高的社会理想,并与他的革命民主主义学说结合起来,把“天下为公”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提出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消灭经济上的贫富不均,把有关国民生计的工矿企业、交通、银行收归国有等社会主张,并进而把天下为公解释为社会主义,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根源于古代的大同理想,认为孔子设计“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只是见之于言论,没有形于事实”(《孙中山选集》),因而他号召革命党人为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而奋斗。“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