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地之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地之性

即“天命之性”、“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对称。语出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友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朱熹以为:“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因而,人要“存天理,灭人欲”。


天地之性

又称“天命之性”、“义理之性”或“本然之性”。宋明理学人性论范畴,与气质之性对举。北宋张载区分人性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人未生之前与万物共有之性,是善的根源;气质之性是人出生后具有的特有本性,是恶的根源。后二程(程颢、程颐)认为天地之性即是天理、义理,气质之性即是人欲,两种人性对立,据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参见“气质之性”和“哲学”中的“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

宋明理学关于人性论的重要范畴,指天赋的人所共有的纯善的本性。亦称“天命之性”、 “义理之性”、 “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对。“天地之性”一词出自《左传》:“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昭公25年),系指自然界的本性的意思。《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有人性论意义。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认为“天地之性”就是禀“太虚之气”的本性,这是人和物共同的本性,即“本然之性”。这种“天地之性”在人未成形之前就早已存在,并且人人具有。它是永恒的,不随人、物而生灭,是至善的。人们只要善于反省自己,就能够保存其至善的“天地之性”。程颢、程颐同意张载的性二元论观点,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谓性”,一是“生之谓性”。 “天命之谓性”是“理”在“性”中的体现,其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朱熹也采取了张载和二程的说法,认为“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朱子语类》卷4)。二程和朱熹把“天地之性”的来源和本质说成是“理”,这与张载说成是“太虚之气”是不同的。罗钦顺从理气为一物的观点出发,反对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王廷相提出性由气生的论点。颜元、戴震等人都反对有所谓天地之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