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方书。宋陈师文等奉敕编辑。十卷。师文,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曾任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等职,与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收藏药方加以校订,辑成《和剂局方》。分五卷,二十一门,收方二百九十七首。后几经重修增补,内容不断丰富,书名和卷数也有多次调整,至绍兴十八年(1148),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因取为书名。改分十卷,分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析、妇人诸疾、小儿诸疾十四门,增至七百八十八方。多民间常用有效方剂,方后除详列主治、证候和药物外,并对药物炮制方法加以说明。为临床处方和药局配方蓝本,盛行于宋元之间,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诸如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逍遥散等至今仍被应用。有元刻本 (后附《指南总论》三卷),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名。简称《和剂局方》,10卷。北宋大观年间 (1107—1110),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奉诏校订。宋代官府设立药局。分和剂局、惠民局,专司药物的制剂与出售。本书原为和剂局的成药处方配本,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1078—1085)。后陈承等将其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共五卷,分21门,载方297首,为和剂局的制剂规范。宋南渡后,绍兴十八年 (1148) 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 又经增补、重修,于绍兴二十一年 (1151) 经许洪校订,定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此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书之一。全书10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每方之后,详列主治证候与药物,并细述药物的炮炙与药剂修制法。其中颇多名方,诸如至室丹、紫雪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逍遥散、华盖饮、藿香正气散、四物汤等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对医生 “随征选方” 和医药人员 “修制方剂” 很有参考价值。但该书有些方用药偏于率香刚燥,有的药味庞杂,还由于它属法定官书,曾产生过拘泥于局方的流弊。该书今存有南宋 (残本) 及元、明、清十余种翻刻本,排印本,1985年书《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点校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书名。又名《和剂局方》。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本书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书名,卷数也有多次调整。现存本共10卷,据病证分为14门,载方788首,均系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附指南总论三卷。宋陈师文 (生卒年不详)等撰。陈师文,北宋末临安 (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任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大观中(1107—1110)奉敕与裴宗元等人校订官药局所藏医方,辑成 《和剂局方》五卷。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官药局改称 “太平惠民局”,此书遂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并增补为十卷。此书历经增补,后附《指南总论》三卷,不知加于何时。书中收入七百八十八方,分十四门:治诸风、治伤寒、治一切气 (附积聚脾胃)、治痰饮 (附咳嗽)、治诸虚 (附骨蒸)、治痼冷(附消渴)、治积热、治泻痢 (附秘涩)、治眼目疾、治咽喉口齿、治杂病、治疮肿伤折、治妇人诸疾、治小儿诸疾。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方药皆经名医精选,每方必详述主治范围、配伍、数量并制剂方法等。此书盛行于宋元之间,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尚有许多成药沿用其方。书中亦有不少差讹之处,系因流传误写而致。书后所附《指南总论》三卷皆从《图经本草》中抄撮而来。其卷上总论处方、合和、服饵、用药诸法原则,并论及药性畏恶相反、服药禁忌及炮炙类例等;卷中阐述了中风、伤寒、瘴症等证治方法;卷下也是阐述诸种证治方法的内容。有元建安高氏日新堂刊本,元留畊畊书堂刊本,明刊本,清道光十年(1830)渤海高氏续知不足斋刊本,日本刊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铅印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国医学著作。1107~1110年间,政府诏令太医裴宗元等校订而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后多次增补,1151年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这时全书已有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