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法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宗法制度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持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国家组织与家族组织紧密结合,宗法等级和政治上的等级完全一致。中国的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善。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全国的共主。其余嫡出诸子与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国名为氏。诸侯的诸子与庶子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官职、邑名、辈份等为氏。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亦同。从周天子到士,既是一套国家机构,又是以血缘联系起来的大宗族。凡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以贵族家长身份,成为统治集团首领。他们分别掌握本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负责本族祭祀、管理本族成员,同时代表贵族统治人民。他们不但按照国家系统要一级级服从;而且依照宗法系统也必须小宗服从大宗,一级级直到周天子。这样,就使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增加了一重宗法的保障,从而宗法制度便成为巩固贵族统治的工具。在宗法制度下,等级森严,因此也称其为宗法等级制。以后,封建地主阶级利用并改造了这种制度,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用以维护封建统治。这种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在我国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法制度中国古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而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家长、族长和贵族的世袭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行为的一种制度。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到周代逐渐完备。其特点是国家组织和家庭组织紧密结合,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相结合。周王自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全国的共主。天子的其余嫡出诸子与庶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其封邑则为大宗,其爵位亦由嫡长子继承,诸侯诸子与庶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其本宗为大宗,其爵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依此类推。这样,在全国就形成了以“小宗”服从“大宗”,王位继承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宗法等级制度。封建社会继承、发展了周代的以“礼”、“忠”、“孝”、“德”等道德规范为内容的宗法观念和制度,并加以改造,建立了由政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形成了比奴隶制社会宗法制更加森严的等级制度。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皇帝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制度也就成为封建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