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审美主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感知、鉴赏和创造的人。与“审美客体”相对。对审美客体产生积极作用,又在审美客体的作用下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审美主体shenmei zhuti与审美对象相对,指审美活动中欣赏美、创造美的人。要欣赏美,首先要有审美对象,否则无美可赏;另一方面,还要有欣赏美、创造美的人。这里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指具有一定审美条件的人。人要成为审美主体,第一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如健全的眼睛、耳朵等。审美感官有缺陷,就会影响美的欣赏。生下来既盲且聋的人,就很难欣赏自然风景、绘画雕塑和音乐。第二,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如知识储备、文化教养、生活经验等。缺乏一定的审美修养,即使有健全的审美感官,也很难进行美的欣赏。例如,儿童知识经验贫乏,就很难领略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的文学艺术美;没有受过音乐欣赏训练的人,也很难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对缺乏审美修养的人来说,再美的事物也没有审美意义,也无法成为他的审美对象,而他自己也就无法成为审美主体。第三,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还要看他有没有良好的审美心境。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感受美的能力会显著降低,感觉迟钝,自然也就很难发现审美对象的美。忧心忡忡、心烦意乱的人听到优美的乐曲,看到美好的风景,都会“不闻其声”、“不见其色”,就是这个缘故。一般说来,人都有健全的审美感官,要使自己成为审美主体,就要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自觉地培养审美能力。即使是某方面审美感官有缺陷的人,只要注意锻炼培养,也有可能通过发展其他感官使自己的感觉能力得到补偿。如盲人可以通过精细的触摸觉对雕塑艺术品产生一定的美感体验。人还可以有意识地调节改善自己的心境,使自己成为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Shenmei zhuti指在一定社会实践中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与审美客体相对而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实践,一方面使内在的主体自然人化,创造出“属人的”人本身。审美主体随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❶社会实践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异性决定了审美主体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异性,审美主体代表或体现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审美理想等。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对。指能够发现并鉴赏审美对象的人。形成于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能推动美的创造和鉴赏向前发展,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