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0 射古为䠶, 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之意。 1963年山西朔县峙裕村出土石䃚证明, 我国在28700年前已用弓矢习射。夏代以后弓矢成为战争中的主要兵器,教育的主要内容(参见庠序、“六艺之教”条)。殷周以后青铜冶炼技艺发展,箭镞改用铜制,使射的威力大为增强,射成为选士、练兵、演礼的主要手段。战国以后出现了弩射与骑射,进一步发展了射的技艺与应用范围。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射。直到满清八旗兵弓用八力,箭长三尺,镞长五寸,是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近现代射的军事意义减弱,而体育意义增强,射已成为世界性体育竞赛项目。由于弓箭制作技术不断更新,使射远失去了竞赛意义,竞赛只限于射准了。 射官名。商殷时置。《辞海》:“射: 官名。商代设置,掌射。见于甲胄卜辞。常以100人为小队,称 ‘百射’或 ‘射百’。300人为中队,称 ‘300射’ 或 ‘射300’。” 射❶西周选士任官考试内容之一。西周选士须进行射、御考试。射,即射箭。其考试标准有五。一曰“白矢”,即要穿透箭靶,露出箭头,以观其臂力。二曰“参连”,即第一箭发出后,要有三箭连发,以察其射速。三曰“剡注”,即矢入箭靶要羽颈高、箭头低。四曰“襄尺”,即君臣同射时不得与君并排,须后退一尺,以别尊卑。五曰“井仪”,即四支箭射中箭靶,要成“井”字形,以考察箭法是否准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