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孤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小孤山

位于县城东南60公里的长江之滨,高百余米,周围约1里许。因一峰独立而称孤山。山形如妇女发髻,旧又称髻山。为区别于鄱阳湖中的大孤山,今称小孤山。民间称小孤山为小姑山,称对岸的澎浪矶为彭郎矶,并有“小姑嫁彭郎”的传说故事。苏轼诗有“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咏。这里矶壁峭立,江流湍急,地势险要,有“海门第一关”之称。山虽小,景色奇丽。陆游《入蜀记》:“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山比。”从山脚至山顶有石阶365级,沿途可观龙角石、一天门、龙耳洞、弥陀阁、惠济寺、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拦江石等景。惠济寺又称天妃庙、小姑庙。庙门有楹联:“气障百川偏号小,名济五岳孰云孤。”山顶有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并有明嘉靖皇帝手书诗碑。历代著名文人谢灵运、顾况、白居易、王安石、杨万里、范成大、刘基等,都曾来此游览吟咏。

小孤山

位于宿松县东南的长江河道中,距县城约60公里。因其孤峰如髻,旧名孤山、髻山,通称小孤山,以别于鄱阳湖口的大孤山。民间也谐称小姑山,并把对岸的澎浪矶称作彭郎,喻为一对恋人,生发出美丽的神话传说,苏东坡有“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咏。小孤山是江中石屿,形成于二迭纪,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组成。高约110米,周长近500米,劈江耸立,水流湍急,旧说海潮到此不得上,形成深大旋涡,称为“海眼”、“海门”。地势险要,为江防重地,有“楚寨吴关”之称。南宋设有炮台和烽火台,元末红巾军与元军、朱元璋与陈友谅,明代王守仁与宁王宸濠,清末太平军与湘军,都曾在此激战。
小孤山景色秀奇,远望碧峰孤起,绰约迷离,近观盘曲幽深,移目成景。山势略如合掌,侧出水中,长约160米,宽仅60米,东侧陡峭如削,西坡平缓而葱茏。民谚赞为:南望一枝笔,西望像悬钟,东望太师椅,北望啸天龙。陆游《入蜀记》有评:“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登山游览,可拾级而上,蜿延曲折。主要景点有龙角石、一天门、龙耳洞、弥陀阁、启秀寺、半边塔、界潮洞、梳妆亭、御诗碑、拦江石等,启秀寺建于山腰悬崖间,周围景色荟萃。寺宇初建于唐,宋代重建后更名惠济寺,奉祀女神“安济夫人”,元明清历代又加封神号,称“天妃”,寺名也改为“天妃庙”,民间习称“小姑庙”。据《元史·祭祀志》、《清一统志》,天妃为海神,相传是宋代莆田人林愿的女儿,死后曾屡显应于海上,通海之地多立庙祷祀,也就是闽、粤、台沿海广为奉祀的“妈祖”。小孤山作为古人心目中的“海门”,早在这一传说诞生初期的宋代就开始立庙奉祀,可谓源远流长。启秀寺建筑也很精巧,前有先月楼,后为天妃殿,翘檐重阁,依山就势,层层相叠。寺门题额“灵昭江屿”,为清乾隆帝所书。先月楼临江而立,前虚后实,是赏月佳处,清人有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楼侧崖边立一小塔,高约4米,贴山而筑,半露其身,得名半边塔。寺后曲径通幽,穿林而上即达山顶,上有六角三层亭台,琉瓦石柱,飞檐凌空。此亭始建于宋,初名牧羊亭,亭畔乱石如群羊偎卧。明代重修后,取解缙“小姑昨夜巧梳妆”诗句改名“梳妆亭”,也称“妆亭”。而登亭望远却是大江东去,百舸争流的浩然景象。元人虞集叹为“览万里于一瞬”。亭旁立有诗碑,高7尺,上刻明嘉靖帝父亲的一首长诗,俗称“御诗碑”。此碑为1926年重镌移置,原碑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为山下的“天妃行宫”所立,宫已毁。亭后有“龙啸石”,由断峡峭壁天然巧成,恰如蛟龙昂首,张口啸天。另有“龙角石”一景,在西南山麓,巨石昂然,高约7米,上尖下粗如角。偏南的石壁上有著名的元代题刻“海门第一关”五个大字。据县志载,元天历年间(1328—1329)于此立有大铁柱,长3丈余,系缆以利舟船。附近峭壁间原有南北朝至清代摩崖石刻多处,统称“海门天柱石刻”,大部已湮没难辨。“海眼观涛”是小孤山胜景,建有“观涛亭”,革命烈士夏明翰早年观涛小孤山,有“热血也如潮涌,时时滚滚滔滔”之句。这一带江面上,有机会还能见到江豚浮游出没,民间习称“江猪朝圣”。“拦江石”位于北麓,孤岩高数丈,兀立浪涛中,妙在一棵野生胡椒立于石端,高不过2尺却盘根虬曲,枝叶婆娑,人称“长生树”,岩下激流飞溅,沙鸥点点,时有老蟹抱壁,颇有趣味。旧有的“临江轩”近年已整修扩建,供游人观景小憩。
古人游历小孤山的记载,至少已有1500余年。北魏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已有描述,还记有老人传说“昔禹治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辨也。”南朝也有游小孤山的诗作,唐宋以来历代名人如顾况、白居易、王安石、苏轼、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解缙、王守仁等都曾登临畅游,留下大量诗文和佚事。
小孤山于1987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公路、水路相通。目前正在新建码头、改善公路和其他服务设施。

小孤山

又名小姑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长江边。距长江北岸大堤约1公里。枯水季节三面临江,北面以滩地与江北平原相连接。洪水季节四面环水,高出江面约百余米。山体由碳酸盐岩组成,与南岸的江边岩石矶头——彭郎矶高度相若,小姑、彭郎隔江相望,共同把江面束窄,水流汹涌澎湃,涡漩翻涌。海潮到此不再往上,故有“海门天柱”之称。


小孤山

古称髻山。在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长江中。因江中一峰独立,故名。习称“长江绝岛”。为别于鄱阳湖中的大孤山,遂以小孤山名之。元天历年间(1328-1330年),曾在山上立一铁柱,称“海门第一关”。因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山高约100米,周约500米。有龙角石、龙耳洞、龙眼石、琼岩滴翠等自然景观,且有启秀寺、弥陀阁、先月楼、梳妆亭、送子塔等古建筑。行舟于江上,环视小孤山,奇峰怪石,玉竹翠林,峻楼杰阁,船移景变,气象万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