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东琴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山东琴书

曲艺曲种。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等地。形成于清光绪六年(1780年),1934年时将原称作“山东洋琴”、“改良洋琴”、“文明琴书”等定名为“山东琴书”。以七字句为主。由多人分唱角色,伴奏有扬琴、坠琴、三弦、胡琴、简板、碟子等。常用曲牌有凤阳歌、垛子板等。传统曲目有《拳打镇关西》、《梁祝下山》等。

山东琴书

清雍正年间产生于鲁西南曹州(今菏泽地区),始名小曲子,后名唱扬琴、文明琴书。1933年,邓九如等在天津青年会电台播唱时,定名为山东琴书。早期小曲子的音乐结构为联曲体,今尚存曲牌200余支,代表性书目为《全本白蛇传》、《秋江》等。小曲子原为农民自娱的“庄稼耍”,清末以进入济宁撂地演出为标志,开始变为民间说书——唱扬琴,音乐逐渐演变为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曲,插入少量小曲的主插体与板式变化的混合结构。山东琴书按其流行地区与发展情况可分为南路、东路和北路三派。较早兴起的是南路琴书,以快凤阳歌为特点,苗金福、刘继荣等是最早下海说书(专职)的艺人。近代的“南路”,以李凤兴、李若光、李若亮父子所创“李派”和茹兴礼所创“茹派”为代表。清末民初,商秀岭在南路基础上结合老四平调创出新腔,并与翁老明 一起改编了《秦雪梅观画》等书目,为 “东路” 琴书奠定了基础,其后辈商业兴、关云霞夫妇继承发展成为代表人物。稍后,原习 “南路” 的邓九如吸取“东路” 的板式特点,创出韵味醇厚的 〔新凤阳歌〕成为 “北路”琴书的创始者。


山东琴书。演唱者:(自左至右)姚忠贤、左玉华、陈虹


琴书伴奏乐器以扬琴、坠琴、筝、软弓京胡、简板为主,多为对口演唱,伴有唱和。书目内容多为家庭伦理和爱情故事,富于生活气息。现存抄本,中篇书近40部,短段儿100余段。

山东琴书

曲艺曲种之一。源于山东菏泽地区,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等地。演唱者1至6人,以唱为主,说为辅。早期有七十二曲牌之说,后以凤阳歌、垛子板等为常用曲调。伴奏乐器有扬琴、筝、坠琴等。

山东琴书

曲艺曲种。发源于菏泽(旧曹州府)地区,产生于清雍正年间。初为民间小曲联唱体,故始名“小曲子”。有曲牌 200余支,其中[上河调 ]、[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梅花落]、[垛子板]最为常用,称为“老六门主曲”。牌子曲书目主要有全部《白蛇传》、全本《秋江》,及《鞭扫洛阳》等多种。早期为民间自娱性演唱,称为“庄稼耍”,清代末叶,转为职业说书后,因曲牌演唱费力,不易填词,难以适应述演故事需要,逐渐演化为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曲,间或穿插少量曲牌的结构形式。同时充实大量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书目、唱段,最具代表性的有《王天保下苏州》、《双锁柜》、《梁祝姻缘记》等。进入城市靠地说书后,又增加《包公案》、《大红袍》等长篇书目。因扬琴为其主要伴奏乐器之一,俗称“唱扬琴”,亦称“山东扬琴”,“改良琴书”。1934年邓九如等去天津演出灌唱片,始定名“山东琴书”,其艺术流派分南、东、北三路。流行鲁西南的“南路”琴书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有保留牌子曲最多的“儒门”,和李凤兴、李若光、李若亮所创“李派”,茹兴礼所创“茹派”。济南以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遍及胶东的是“东路”琴书。影响突出的是商业兴、关云霞为代表的“商派”。流行济南及其以北地区的是“北路”,最著名的是邓九如所创“邓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琴书流行遍及大江以北,出现了改革创新的《梁祝下山》、《水漫金山》、《姑娘的心愿》等优秀作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