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朗运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布朗运动bulang yundong

实验证明,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要遭受运动着的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撞击,在某一瞬间,有多少分子,从什么方向,以多大的动量冲击它均是无规律的,由于质点在各方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它是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1827年首先发现的。1903年发明超显微镜后,观察到了溶胶中胶体粒子的布朗运动。质点在做布朗运动时,每秒中运动方向的改变可高达1010次。布朗运动的速度决定于粒子大小、温度、介质的粘度。粒子愈小,温度愈高,粘度愈小,运动速度愈大,布朗运动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及分子运动学说的可靠性。


布朗运动bulang yundong

悬浮在气体、液体中的微小颗粒(称为布朗粒子)受到周围作热运动的气、液分子不平衡的碰撞而发生的永不停息的、不规则的运动。图中是在显微镜下对悬浮在空气中的一颗粉尘微粒每隔一秒钟位置变化所作的记录。颗粒越小,温度越高,这种运动越激烈。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首先发现了这种运动,开始布朗怀疑这是由于花粉有生命造成的,于是布朗把花粉浸在酒精中将它杀死,干枯后再作实验,结果花粉颗粒同样运动,他又把玻离碎片碾成细粉来作实验,得到同样的结果,人们又怀疑布朗粒子的运动是不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如振动、气体或液体的对流等)引起的?精确的实验表明:在排除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布朗运动仍然存在。当时布朗虽不能解释这种运动的原因,但他如实的作了详细记录,直到布朗逝世后,随着气体动理论的发展,人们才认识到布朗运动的实质:由于布朗粒子非常小,在任一瞬时,周围分子从各方向的碰撞作用力是不平衡的,存在一个净作用力,这个力大小、方向不断变化,故使布朗粒子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布朗的实验是历史上第一次间接显示分子运动的著名实验,为纪念布朗对科学的伟大贡献,人们把这种运动命名为布朗运动。


经过70多年,到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第4编17卷上发表的“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的论文中,从能均分定理出发,首先得出了布朗运动的完整的理论。同一时期波兰物理学家马·冯·斯莫卢霍夫斯基对这一课题也作了理论上的研究,法国物理学家让·佩兰于1908年完成了布朗运动的定量实验。这是物质分子-原子论、气体动理论的巨大成功,也对涨落理论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种把原来看不见的分子的微观运动和可以看得见的粒子的宏观运动联系起来的作法,为研究物理现象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

布朗运动

见“物理”中的“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

见“物理”中的“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作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例如空气中烟粒的运动。它是由于大到足以能用显微镜观察的微粒受到来自流体中的不可见的微小分子的不断撞击所产生的。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7: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