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师公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师公戏又称壮师剧,即壮族师公戏的简称。流传在贵港市北部和来宾、武宣、合山、忻城、象州、金秀、河池、宜山、柳江等县(市)。师公戏是在师公(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先是由师公在法事活动中戴上各种神灵面具(又称戏面)跳娱神歌舞、唱酬神故事;清同治年间,又发展成为分角色演唱民间传说故事,人们称之为师公戏。早期各地所设的师公教馆和师公班逐渐变成传授师公戏的活动场所和组织。师公既是做法事的巫师,又是演师戏的艺人,均系男性,女角由男子反串。至1948年,师公戏班已发展到150多个。建国后,师公戏班脱离了巫师法事活动,由爱好文艺的男女青年组成的业余师公戏剧团达280个。师公戏的剧目比较多,其中大多是壮族民间故事和歌颂壮族民族英雄的题材,亦有一部分是地方化了的汉族故事,或自小说和其他剧种改编、移植的。演唱形式原均为一唱到底,后来才加有道白,现仍保持以唱为主间以道白的特色。壮族师公戏经过去伪存真、整理提高,近20年来,它不仅在乡间演出,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师公戏壮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广西河池、武鸣、贵县等壮族地区。渊源于宋“桂林傩舞”,用壮语演唱。师公身穿红袍,头戴假面,踏鼓声起舞,表示祈神驱鬼,祛病消灾等。至清同治年间,吸取粤剧、彩调的形式和表演技巧,增用乐器伴奏形成师公戏。主要剧目有民间传说改编的 《莫一大王》、《白马姑娘》, 也有历史故事《侬智高》、《金田起义》和叙唱爱情生活的《古迈救姑娘》等多种,题材广泛,风格朴实、风趣;深受壮族人民欢迎。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