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庄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庄子战国庄周(约前369—约前286)及其门入后学撰。十卷。周战国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园吏。为道家思想创立者之一。《庄子》原书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大体内篇为庄子自撰。继承发展老子思想,承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否认事物之间的根本差别。从齐物观点出发,主张安时处顺,委运乘化,通过忘是非、弃礼乐、黜聪明,达到与万物为一。抨击封建礼法,崇尚自然天性。愤世嫉俗,亦有出世之想和人生如梦之感。许多篇目虽袭用对话旧制,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不自为体,随物赋形,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吸收古代神话传说,征引古人话语,虚构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色彩浪漫,风格奇诡。多用韵语,音调铿锵,节奏和谐。有《四库全书》本。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西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可参考。 179 庄子战国时道家重要著作。在政治上,以老子“道法自然”观为依据,否定所有文明,反对技术发展。厌恶一切人类制度,认为“弃圣绝智,大盗乃止”,主张废弃一切社会政治设施,使人类归于“至德之世”,实际上是向往一种“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原始蒙昧社会。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Zhuangzi名周,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管漆园的小官。相传楚威王曾以重金聘请他做宰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中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庄子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生天生地而又自本自根的最高本原。“道”是“万物与我为一”的绝对等同状态,“道”就是“我”。断言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但又把事物的相对性、变动性绝对化,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性和相对稳定性,鼓吹“齐万物以为一”,倒向了相对主义诡辩论。探讨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以及真理标准问题,但由于相对主义作怪,又陷入了绝对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宣扬消极厌世、追求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哲学。《庄子》一书以寓言明哲理,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zhuangzi先秦论说散文集。庄周及其后学著。唐以后又称为《南华经》。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身。其思想源出于老子。在哲学上,他主张齐物我、泯是非、等生死,鼓吹相对主义。在政治上,他愤世疾俗,猛烈抨击污浊混乱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世道,主张“绝圣弃智”,回到浑浑噩噩、淳朴自然的远古社会。在人生态度上,他主张以无用为大用,顺应自然,明哲保身,苟全性命于乱世。对儒、墨等学派,他都给予了尖锐批判。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的著作。主要是记述庄子的社会观、人生观和哲学思想,它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庄周生活在社会动荡、变化剧烈的战国时期。他不满现实,斥责统治者,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他对现实缺乏斗争性,主张顺应自然。他反对当时儒、墨和名家的是非之争。在认识论上提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长短、大小、善恶、是非,都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的不可知论。但又主张绝对自由,幻想达到不受任何拘束的“逍遥游”境界。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但《庄子》的文学成就在先秦诸子中是非常突出的。鲁迅先生说,它的文字“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主要表现为: 一、以寓言故事见长。庄子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 “庄语”,于是就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表达他的思想,用有所寄托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不易为人所理解的理论问题。二、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描绘传神,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写大鹏展翅翱翔“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写国之小,小至一个蜗角就是一个国家,但仍可以纵横驰骋,打起仗来,“伏尸数万”,追击逃兵,追了半个月才回来。想像奇怪诡谲,具有浓郁的诗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庄子》对后世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作家有较深的影响。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学习它的风格和技巧,创造了不少优秀作品。《庄子》原书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是庄周自己的作品;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门人和后来道家的著作。 庄子先秦道家著作。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著。庄子(约前369年—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据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记,司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向秀注二十卷,二十七篇;郭象注三十三篇。现仅存郭象编辑注释的三十三篇。 庄子亦名《南华经》。战国时道家的主要著作。庄周及其后学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作 《渔父》、《盗跖》、《脥箧》 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汉书·艺文志》 著录《庄子》五十二篇。《庄子》 和《老子》合称为老庄之学。自汉代以降,老庄之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庄子》亦时作为宫廷教材。魏晋玄学盛行,《庄子》为六朝宫廷教育所用,并曾列入玄学馆的主要教材。唐玄宗时,列入崇玄学,教学内容由玄宗亲试,学习出色者授官。宋明时期亦受重视,常引用为皇帝修心养性的必读书。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Zhuangzi 约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漆园吏,不久归隐,生活贫困,靠编草鞋为生。曾辞谢楚威王的千金礼聘,终身不仕。庄子是老子以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在解释世界本源的问题上,他对老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歪曲,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道是物质的,是一种没有固定形象的混沌之气,叫做“无”。庄子利用老子哲学中以“虚无”为根本的漏洞,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并认为物质世界是真有还是真无,不能知道。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解释。庄子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他认为事物的大或小,完全取决于认识者认识的角度,所以,认识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存在的。庄子认识论中的相对主义被他运用于人生和处世方面,要求人们不必计较寿夭、生死、福祸,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依乎天理,顺其自然,认为一切都是命运所决定的,人的力量不能改变命运,所以人们应该顺从,安其现状,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处世哲学,是他哲学中的宿命论观点。庄子的文章才华出众,想象丰富,文字优美,在文学上达到了先秦散文的高峰。现存《庄子》33篇,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Zhuangzi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出身于破落小贵族家庭。只在蒙地当过短时间的漆园(地名)吏,一生穷困潦倒,身居穷闾厄巷,以编织草鞋度日。然气志孤傲,自命清高, 曾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发誓“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他学识渊博,思虑深邃,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建立了一个以相对主义为认识论基础的唯心主义的庞大体系。其伦理思想的中心是提出了一种个人何以能在险恶的世俗环境中 “保身”、“全生”、“养亲”(亲,指精神)、“尽年”,求得身心两全的人生的哲学。其人生理想是达到一种完全超脱了世俗的束缚和桎梏,不依赖任何条件,在“无何有之乡”中“独来独往”, 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的绝对自由的 “逍遥游”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即为 “神人”、“圣人”、“真人”。实现“逍遥游的方法之一是相对主义,即通过“齐是非”、“齐善恶”、“齐生死”……,达到是非善恶无辩,“万物与吾为一”。方法之二是“无己”,即“坐忘”、“心斋”、“丧我”,泯灭自己的好恶之情,对一切纷扰无动于衷。一个不感到自己的存在、不计较一切毁誉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这种绝对自由其实只有在 “内心”才能获得,只能使心(精神)解脱了世俗的桎梏,却不能使身(形体和生命)免遭世俗的累患。于是,庄子又提出了一套既能混迹于世,而又不被世俗所役的 “处世之术”。其基本原则是 “顺”, “顺”有三种境界: 一曰于世 “无所可用”, 即 “不材”的样子, 不材即不被用,不被用即可免遭祸殃;二曰“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即有用而不要有“有用之名”,“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三曰 “与时俱化”、和顺外物、“虚己以游世”,即对毁誉都无所谓,顺着时世的变化,时隐时显,时进时退,与物俱化,不固执于一种行为。“顺”确有 “滑头主义”或 “混世主义”之嫌, 但庄子的 “顺”其实仅是就外形而言,不过是应付世俗的方法。他一方面主张与物俱化,同时又强调“顺人不失己”,“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 “不以物挫志”。庄子的人生哲学貌似“混世”,实则傲世,是“游心”与 “游世”的统一。于是形随俗而志清高,身处世而心逍遥,成了庄子的理想人格和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双重人格”正是庄子既傲世脱俗,又无力抗俗、但求自保的矛盾性格的真实写照。与人生哲学相应,庄子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道德的虚伪性, 但他由此走向了否定道德及其社会作用, 甚至否定自西周以来的社会文明。 《庄子》Zhuangzi先秦论说散文集。庄子及其后学著。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他曾做过漆园吏,据《史记》说,楚威王聘他为国相,他力辞不就,终身不仕,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为, 内篇是庄子自著, 外篇和杂篇有些出自后学之手。全书反映了庄周学派的思想主张。作者极端憎恶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 蔑视贪残卑鄙的统治者, 渴望摆脱一切束缚, 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把是非、生死、荣辱都看得没有区别,主张顺应自然,乐天安命, 不求有用于世, 但求全身无害。他鄙弃功名利禄,无情地抨击儒家的礼义道德,主张摒弃一切文明成果,回到淳朴自然,无知无欲的上古社会。《庄子》的思想对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艺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书中大量运用寓言来阐述哲理,这些寓言想象奇特,怪诞諔诡,光怪陆离, 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它们在文中层见叠出,连翩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作者长于描绘,善于形容,语言丰富多采, 创造了很多奇异生动的形象和境界。此书也是对话体的论辩文,论辩色彩很浓,文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文章富于感情色彩,讽刺性强,具有嬉笑怒骂的特点。作者信笔写来, 自由挥洒, 文章纵横驰骋, 变化万端。鲁迅曾称此书 “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超过了其它诸子散文。后代很多作家都酷爱此书,并深受其影响。《庄子》的重要注本有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今人陈鼓应的 《庄子今注今译》等。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战国中期的思想家、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出身于没落贵族,曾经当过漆园吏。他学问渊博,推崇老子的学说,反对儒墨之说,宣扬虚无主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目睹当时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又无可奈何。敢于指斥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礼义的伪善,对社会不满,充满消极悲观情绪。主张无为,以逃避现实,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反映了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 庄子见“哲学”中的“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主要著作。战国庄周及其后学著。《汉书》记为五十二篇,晋人郭象注为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今人多以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其门人后学著。历来注疏颇多,今流行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庄子提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基本原则和“保身、全生、尽年”的养生目的,以达“形全精复”的“养神”为途径,以“坐忘”、“离形”为基本方法,形成其养生思想体系,对后世颇具影响。参见“哲学”中的“庄子”。 庄子认为美在事物自身的自然天性。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一切感官享受和世俗欲念之上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否定现实的美和人的审美实践。认为最高的美在于不可闻见的道,最大的快乐在于对道的领会中。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即无所作为的顺应自然,亦即“得道”。其顺乎自然天性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参见“哲学”中的“庄子”。 庄子战国时散文作家。著有《庄子》一书(其中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特,词汇丰富,语言活泼,汪洋恣肆,善用寓言,使哲学著作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它不仅在诸子散文中一帜独树,而且对后世著名作家如嵇康、阮籍、陶潜、李白、柳宗元、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人的思想和创作,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书中“斥鷃笑鹏”、“庖丁解牛”、“匠石运斤”、“螳臂挡车”、“东施笑顰”等寓言,至今常为人称引。寓言这一文学样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始。参见“哲学”、“美学”中的“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❶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悲于现实生活之痛苦,人世纷争的无聊,主张通过坐忘,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认识论上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认为道之真际无法通过语言把握。美学上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认为自然本身最为美;又借“庖丁解牛”之寓言,阐发“技”与“道”的关系。对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创造规律有所涉及。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颇有艺术价值。著作有《庄子》。参见“伦理学”、“美学”、“教育”、“文学”中的“庄子”。 庄子中国战国中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国家治理活动,厌恶社会政治生活,主张“绝圣弃智”,“掊斗折衡”,不要任何智能和规范。认为“万物皆一也”,提出“齐物论”,要人们把“不齐”看作“齐”,忘记现实的一切差别,对大小、美恶、贵贱、荣辱、是非、黑白、生死等不作计较,通过“坐忘”解脱一切苦恼。强调注重“全性”、“保身”,对命运“安之若命”,做到“无用之用”。认为社会不安定的原因是各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名利争夺。 庄子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与老聃一脉相承。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一切仁义礼法,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隐居逍遥;以为法并不平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法律思想体现于《庄子》一书中。参见“哲学”中的“庄子”。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及文风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子的作品。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可以看作是庄学的汇编。庄子对当时现实极为不满,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然而他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面前,却感到无可奈何,甚至充满悲观绝望的情绪,因此主张无为,逃避现实,否定一切,强烈地反映出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其散文想象奇幻,结构灵活。用大量的寓言及神话传说,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可以感知。《庄子》在文学上影响很大,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通行注本有晋郭象《庄子》注、清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庄子集释》和今人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约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生活贫困,以打草鞋为生,曾供粟于监河侯(官名)不得。《史记》载任过漆园吏,后归隐。楚威王闻其贤,使厚币迎聘之,许以为相,不就,终身不仕。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庄子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承袭“道法自然”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庄子强调用自然的原则反对人为,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只是一时的现象;认为是非是无法辨明的,其思想的相对主义色彩浓厚。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明显的与老子不同的泛神论色彩,强调道“无所不在”,认为它“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并用“周、遍、咸”三字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后来道教徒部分地吸收了庄子思想,并把庄子神化。《真诰》卷十四谓师长桑公子,授以微言,隐于抱犊山中,服北育火丹,白日升天,补太极闱编郎。唐玄宗天宝六年(742)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一)人名。(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伦理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本地的漆园小吏。家贫,衣食不周,平日以织草鞋为生。曾向监河侯(职官名)借粟。曾麻鞋布衣谒见魏王,后与魏相惠施为挚友,互有往还,讨论哲学问题。隐居不仕,楚威王曾派使者以厚礼聘为楚相,庄子以“不仕快志”为由加以回绝。好老子之学,轻儒学, “著书十余万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哲学上提出相对主义理论,认为对象世界的存在是相对的,《庄子·齐物论》:“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道通为一。”认为存在的相对性源于不同的认识角度。《庄子·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其伦理思想正是建立在相对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真人”、“至人”,是最高人格范型。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上,“真人”齐一物我,与万物相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真人”齐一是非,“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真人”齐一生死,使身体与精神相统一,《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真人”的境界是“悬解”的解脱境界。“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人之所谓悬解也”(同上书)。真人处世如同大鹏一样,是逍遥游世的,强调精神绝对自由,随遇而安。庄子还分别批判了诸家思想。庄子向往自由生活,但具有空想性和宿命避世的消极性,其相对主义道德论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庄子伦理思想对后世伦理学的发展特别对魏晋玄学以及对道教产生很大影响。唐天宝元年(742)下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宋、元诸朝亦有诏封。(二)书名。战国中期庄周及其后学著。《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本为魏晋时郭象编注本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说内篇为庄子所作,外、杂篇多出庄子后学之手。对此尚有争论。全书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美学、生物医学、逻辑学等。《天下篇》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哲学史著作。唐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成为道教经典。主要注疏书有魏晋时向秀、郭象《庄子注》,唐陆德明《庄子音义》,明焦竑《庄子翼》、王夫之《庄子通》、《庄子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庄周 即“庄子”。 《庄子》《庄子》现存33篇。庄子及其门人著。分为内篇7,为庄子自著;外篇15、杂篇11,为庄子后学著。其文富于想象,辞采瑰丽,善于运用寓言譬喻,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其传世注本最早的是晋郭象《庄子注》,有《四部备要》本,附唐陆德明音义。《四部丛刊》本称《南华真经》。 《庄子》战国庄周著。《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只存33篇。其中绝大部分是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别具一格,充满智慧;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庄子》是先秦寓言著作的一个高峰,对后世的寓言创作、文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庄子》又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所著。原书52篇,现存郭象注本仅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或后学所作。《庄子》基本思想有三个主要方面:关于“道”的本体论和“形”的现象论;主观唯心的相对主义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在文学、美学思想上,书中从抽象的精神本体出发,提倡“朴素”美。虽然所谓的“朴素”,是指能充分体现虚空之道的精神的“朴素”,但作者所追求的仍是不加造作、毫无文饰的自然天成之美。他竭力反对人的创造性的审美实践,认为人的一切创造美的行为都是对事物的自然之性的破坏。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在文与质的关系上,他认为质是本然之性,文是人为附加的外在因素,“既(尽)其文,未既(尽)其实”,不能得“道”,一切文对质来说都是有害的。“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这种割裂内容和形式的联系,一味反对文饰的思想,显然也是片面的。《庄子》的文风是独特的。他描述自己文章的风格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宛转的样子)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奇异)可观。”作者采用“寓言”、“重言”、“卮言”等形式,阐述他深湛的思想,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情调,有意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使文章具有独特的魅力,为历代散文家所赏爱。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苏轼之文最得力于《庄子》,他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引)。可见《庄子》对唐宋古文家的创作影响之大。 庄子十卷。战国时庄周(前369? —前286?)撰。庄周,后世尊称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或说安徽蒙城)人。约生于周烈王七年,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与孟子同时而稍晚。据史料记载庄子年青时在蒙地做过漆园吏,后来一直隐居著述。他生活贫困,曾向监河侯借过粟;不愿做官,拒绝过楚威王聘其为相之请。著述有 《逍遥游》、《齐物论》、《天道》、《天运》、《盗跖》、《天下》等五十余篇,今传有三十三篇,合编为 《庄子》。《庄子》又称《南华经》、《南华真经》。春秋战国时期,烽烟四起,诸侯争雄。诸子百家,也争相著述,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企图以自己的学说改变社会。以研究老子学说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讲“道法自然”之意,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讲 “天命”,欲复 “周礼”;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等差”说,立 “天志”、“明鬼”说,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取消亲疏贵贱之别。庄子反对儒墨之说,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为根本、无所不在的。他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世间有神或天的主宰。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由无到有化生万物,万物又由有到无而归于道。他认为万物由天地阴阳之气相合而生成,谓之“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认为生与死是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死仍为气、气仍生物的无限循环。认为气受道的支配,事物的生成变化人们无法事先知晓。所以同在宇宙之内,彼此也不相知。他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引起事物“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相成”(《则阳》)的变化。向往 “至德之世”即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主张通过坐望,做到齐物我,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他看到了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无限的矛盾,提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见解来阐述美的起源、本质及美感等问题。《庄子》一书,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表达了庄子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深。后世学者研究《庄子》,把庄周与老子相提并论,称他们的学说为“老庄学说”。其学术流派被称为道家。汉司马迁写《史记》称《庄子》一书“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认为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是“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认为作《畏累虚》、《亢桑子》等篇,是以“指事类情”的方法“剽剥儒墨”。司马迁所见的 《庄子》今已不存。《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晋代郭象参考向秀注本和他本作《庄子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以后《唐志》、《宋志》都依郭象注本著录《庄子》,改为十卷、三十三篇,即现存篇数。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隋唐以后学者对《庄子》真伪问题争议较大。唐代学者认为,《庄子》五十二篇中,除郭象所取三十三篇以外皆伪书。宋代学者一般认为郭象《庄子注》 中的内七篇是庄子所著,对外、杂篇提出怀疑。苏轼、黄震等提出《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是伪书,后来认为《庄子》中有伪书的,几乎都赞成苏轼等人的看法。明代学者认为郭象所注《庄子》的外、杂篇都是伪书,或认为外、杂篇中有部分伪书。近代学者经研究证明,今所传《庄子》三十三篇,虽有部分庄子门人弟子之作窜入,但不多,基本是庄周所作。现存清《子书二十二种》本,清《二十二子》本,民国年间 (1930) 《袖珍古书读本》本,民国年间 (1936)《四部备要》本,皆为晋郭象注本。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今属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是朋友。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水垂钓,曾借贷于监河侯。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妻死,鼓盆而歌。庄子为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对玄学、佛学、理学影响极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唐玄宗赐号为“南华真人”,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计52篇。现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集中代表庄周思想;外篇、杂篇则是以后庄子学派言论汇编。《史记》有传,蒙城有庄子祠,苏轼为之记。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 (河南商丘) 人。家贫,曾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与惠施为友。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承认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无动而不,无时而不移”。事物的变化是由于矛盾双方势力的互相消长,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一切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臭腐可化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但把事物相对性绝对化,否定了事物之间的差别,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 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也”,明显表现出相对主义。因此,提出“齐物论”,主张“齐物我”,要人们忘记现实的一切差别,通过“坐忘”做到是非双遗,物我两忘,以达到齐是非、齐大小、齐死生、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解脱一切苦恼,逍遥自得,绝对自由。认为事物本无是非、美丑、善恶,反对用知识去判别事物,辩论是不必要的,知识是无用的,甚至语言也为多余。重视“全性”、“保身”,认为顺应世俗、随遇而安,才能全生、保身、养亲和尽年。有宿命论观点。鄙夷利禄,终身不仕。相传楚威王曾召他为相,被他拒绝。庄子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玄学、佛学、理学都有影响。《庄子》一书,大多为寓言故事,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在文学史上也有深远影响。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重要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著。《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 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后人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庄子庄子 (约公元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 人。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一生主要隐居著述,过着贫困的生活,有时靠打草鞋为生。见梁惠王时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衣和断了带子的草鞋。还曾向监河侯借过米。但他蔑视功名利禄,拒绝做官。庄子学术思想的渊源是老子的自然主义。他继承和发展老子 “道法自然” 的观点,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也对传统不满,主张人类应摆脱社会束缚回到自然中去。庄子的思想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庄子》一书是战国道家的主流派庄周一派的著作总集。庄子的 “齐物” 就是齐一万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它们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庄子对 “齐物”思想作了充分发挥,成为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大的方面,也有它小的方面,从大的方面可以说天地和米粒一样小,也可以说毫毛的尖端和丘山一样大。同样的道理,可以说东和西没有区别,尧和桀无所谓好坏。万物皆有、皆无、皆然、皆否。这里,庄子批评了凝固不变的僵化观点,但他却对事物转化的条件采取蔑视的态度而加以否定。庄子也否定人类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所谓的 “齐是非”、“逍遥” 思想是建立在 “齐物” 思想基础上的,内容是讨论如何获得“自由” 的问题。庄子把必须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叫做 “有待”。能够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的人就是庄子所说的 “逍遥” 的人。这样的人精神生活是无思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到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庄子从人的自然性出发,强调人与社会否定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和社会文明,提出回到自然中去的社会思想。与儒家继承的商周以来的 “天生蒸民” 的传统观念不同,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形体、生命、本性以及繁衍相继,都是自然赋予、自然发展的过程,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他推崇人类的自然性,是对礼乐仁义的否定。在他看来,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他把人类的自然性同社会物质文明对立起来,认为物质文明与素朴的人性绝对不相容,所以羞而不为。在庄子看来,任何物质文明的发展都是对自然的破坏,都是一种有害无益的事情。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亦名《南华经》。原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后世多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系庄周门人及后学所作。《庄子》一书表现了庄周学派的复杂思想。一方面,他们对现实极端不满,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当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坚强的斗争性,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至德之世”的乌托邦里。而这种救世之方又无法实现,于是便使得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和消极出世的情绪笼罩了全书。在艺术上,《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具备其他诸子难以比拟的独特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文构思独出心裁,想象丰富奇特,大量吸收神话传说材料,运用夸张、渲染、幻想、联想等手段,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于社会的弊端、儒者的虚伪,抨击尖刻有力,笔锋犀利辛辣,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譬喻层出迭现,寓言俯拾皆是,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巧设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写照传神,惟妙惟肖,具有小说家的生花妙笔;文字凝练,语句流转,声韵铿锵,具有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它作为道家的主要著作,对后世著名的文学家影响极其深远。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 的观点。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但又“无为无形”,单凭感官不能把握。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 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定世界有人格神的主宰,但又有泛神论的色彩,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一切差别和对立都是相对的。认为 “万物皆一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齐物论》)主张通过“坐忘”,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死生、齐贵贱,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超凡脱俗,逍遥自得,“无待”(不凭借客观条件),“无己”(不要自我意识),不受物我的限制。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达到了道我为一。具有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认为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永远有矛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怀疑人的认识能力。认为静止的语言概念无法表达变动的事物,语言概念把事物分割开来加以认识,根本不能体悟整全的道。在美学上,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借“庖丁解牛” 阐发了由技进于道的思想,触及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后世关于艺术意境理论的萌芽。庄子哲学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在中外文化思想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富于形象思维,以寓言写哲理。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著作有《庄子》,亦称 《南华经》。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之一。战国时人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4年)及其后学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本存33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书中主张“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多寓言,在哲学、文学上有较高研究价值。唐朝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将本书尊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相传楚威王曾聘他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 ,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蔑视。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后世常“老庄” 并称。传世有 《庄子》 一书。 《庄子》道教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总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 “道法自然” 的观点,他的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因素,但他幻想一种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子》 原书52篇,现存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比较一致,一般认定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可能杂有后来道家的作品。思想内容以虚无的人生哲学为基本格调,以认识的不可知,无为的政治主张为主要阐述观点,认为 “道” 是无限的,“自本自根” ,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变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论述不仅从正面深入阐明作者的主张,还从反面驳斥论敌的谬误,使得文章在先秦诸子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想像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中国散文浪漫主义的先河; 说理大量引用寓言和比喻,文章形象生动,通俗多彩,并富有抒情意味,是诸子散文中最高成就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