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庶吉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庶吉士进士后未授职而在翰林院任事者称庶吉士。此为明、清制度。《明史·职官志二》: “庶吉士自洪武初有六科庶吉士。十八年 (公元1385年) 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俱称庶吉士。永乐二年 (公元1404年) 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 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 庶吉士亦称“庶常”。明、清科举考试中,新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者,称为“庶吉士”。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为了提高进士的办事能力,遂选拔新进士分赴翰林院、六科及中书等衙门观政见习,取《书经》“庶常吉士”之义,称之为 “庶吉士”。永乐二年(1404年)之后,专属翰林院。司礼监按月发给笔、墨、纸张等学习用品,光禄寺供给膳食,礼部每人每月发给三锭膏烛钞。由翰林院或詹事府官高资深者任教习。学习内容以经义词章为主,并兼习书法。肄业三年期满,其优秀者留在翰林院任编修、检讨,次者出任给事中、御史或部属官等,称为“散馆”。清承明制,每科殿试之后,皆选庶吉士。初先选后试,雍正元年 (1727年)后,殿试传胪后三日,于保和殿举行朝考,然后再简选庶吉士。庶吉士肄业于翰林院所设之庶常馆,由户部月给廪食,工部供给杂物。由皇帝钦派翰林掌院学士、内阁学士或大学士、尚书、侍郎满、汉各一人,为大教习; 另由翰林院掌院学士选派侍读学士以下学问优长者若干人,为小教习。肄业期限仍为三年。三年期满,于保和殿举行散馆考试,初为五言试帖诗一首及论一篇,或时文一篇;雍正元年(1723年)为诗、赋、时文、论四题; 乾隆元年(1736年),专试一诗一赋,后沿为例。钦派阅卷大臣评定为一、二、三等,进呈皇帝,引见授职。优等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其余授六部属官或出为知县等。 庶吉士又称“庶常”。明清时由新进士中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者。始设于明洪武年间,择进士俾观政于诸衙门,学习办事。六科及府部、翰林院均置。永乐二年(1404)专设于翰林院庶常馆,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写者入馆进学,称为翰林院庶吉士。其名取《书经》“庶常吉士”之义。其后进士选庶吉士,或每科一选,或间科一选,或数科不选,无定制,无定额。在馆学习期间,无禄入,仅给酒馔房舍及纸笔膏烛之资。三年期满考试,优者留翰林院为编修、检讨等官,谓之“留馆”;次者出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清沿明制,每科一选。初于殿试后举行,雍正元年(1723)起改在朝考之后进行。光绪末停科举,以留学及本国大学毕业者廷试后选取,食七品俸,或径授编修、检讨,与旧制不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