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占经
古代星占学著作。又名《大唐开元占经》,《唐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唐瞿昙悉达撰。瞿昙悉达(650?—724?),祖藉印度,其先世迁居中国。其父瞿昙罗、他本人及其子瞿昙曾分别任唐太史令、太史监和司天少监。据《开元占经》卷一载,唐睿宗景云三年(应为二年,即711年),他已任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史令,并奉敕主持修复北魏晁崇所造铁浑仪的工作。《新唐书·历志》四下载,开元六年(718)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印度《九执历》。编撰《开元占经》时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史监事门下同三品。
《开元占经》卷一、卷二集录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关于宇宙理论的论述。卷三至卷九十集录了古代各家有关天体的状况、运动、各种天文现象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有关星占术文。卷九十一至卷一百零二集录有关各种气象现象的星占术文。卷一百零三主要记录了唐代李淳风撰的《麟德历经》。卷一百零四讲算法,并录有《九执历》。卷一百零五集录了从先秦古六历到唐代神龙历为止共二十九种历法的基本数据。卷一百零六至卷一百一十用文字介绍今测恒星位置与旧星图所载之不同。卷一百一十一至卷一百二十集录古代各种有关草木鸟兽人鬼器物等等的星占术文。
《开元占经》作为一种星占学著作,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它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恒星位置观测记录。在卷六十至卷六十三有关二十八宿星占和卷六十五至卷六十八有关石氏中、外官星占中总共给出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赤道坐标位置,这一百二十一颗星的坐标构成了一份我国最古老的星表,研究者名之为《石氏星表》。要研究《石氏星表》,迄今我们只能求助于《开元占经》。
它存有世界上最早的木卫肉眼观测记录。卷二十三岁星占中有一段甘氏的论述:“单阏之岁,岁星在子。与虚、危晨出夕入。其状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是谓同盟。”甘氏学派是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甘德所创立的学派,以研究木星(岁星)的运动及占卜而著名。中国当代著名天文学史家席泽宗于1981年提出,这颗附在木星边上的小赤星乃是木星最亮的一题卫星——木卫二,并得到计算和实验的证实。这个论断震动海内外。显然,甘氏的发现比伽利略(1564—1642)用望远镜观察到木卫约早两千年。
此书提供了印度天文学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有力证据。卷一百零四中记录的《九执历》,是一部印度历法,“九执”指日月五星和罗睺、计都两颗隐曜。《九执历》原本已难以确考。《开元占经》主要记录了关于日、月运动和日、月食预报的计算方法。印度天文学曾受希腊天文学的影响,在计算天体运动时采用黄道坐标和几何学方法,在概念和方法上比之中国古代天文学有许多长处。例如中国古代历法中一直没有分辨出太阳运动的近地点和冬至点,远地点和夏至点的区别。而《九执历》则定出远地点在夏至点之前十度。另外,《九执历》在日月食计算中有推算月亮视直径大小变化的方法,还在天文计算中引进了三角学里的正弦函数算法和正弦函数表。此外,同卷还记录了印度数码,提出了“0”的符号,等等。总之,《开元占经》对《九执历》的记录为研究中印天文学交流提供了依据。
《开元占经》中的古代天文资料较别的记录详细,可以弥补同类记录的不足,有的甚至成了独家记录。如卷一百零三主要介绍了李淳风编的《麟德历经》。这是我国历法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述,但二书所载错讹特多,且互有差异,编撰《开元占经》时该历正行世,瞿昙悉达的记录便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又如对大量古代天文学家有关宇宙结构和运动的认识的记述,后秦姜岌的《浑天论答难》;梁武帝在长春殿召集群臣讨论天文、星象的记载;祖暅对姜岌的批评;先秦“古六历”的基本数据等,至今只见于《开元占经》。
《开元占经》还保存了大量现已失传的古代文献资料。据统计,该书摘录有现已失传的古代天文学和星占学著作共约七十七种;纬书共约八十二种,为保存我国古代文献的一座宝库。
成书大约在开元二年(714)至开元十二年(724)之间。历代帝王原则上都禁止私习星占术的,故《开元占经》成书后,传世极少。宋以后既无记载,当已失传。明代的皇家天文台中也无藏本。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安徽歙县程明善在给古佛像布施装金时,从佛腹中发现了该书一部抄本。之后,有多种抄本行世。传世较广的是道光年间的恒德堂刻版巾箱本。近年,文渊阁藏《四库全书》影印本出版后,其中的《开元占经》成为最易得见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