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元释教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开元释教录中国佛教经录。简称《开元录》。二十卷。唐智昇撰。智昇(生卒年不详)夙有出家弘扬大教之志,博涉大小二乘,精通律学,擅长文史。尝住长安西崇福寺东塔院。所撰著作除此书外,尚有《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续大唐内典录》一卷,《续古今译经图经》一卷,《续古今佛道论衡》一卷,《集诸经礼忏仪》二卷等。 开元释教录简称《开元录》。(唐)释智升编著。20卷。前10卷为总录,以释人为主,记载东汉至唐19个朝代所译经典目录及译者传记,共176人,最后附著作目录。后10卷为别录,以经为主,分7类记载,总计入藏经典1076部,5048卷。 开元释教录简称《开元录》。佛教经录,二十卷。唐代释智升 (生卒年不详)撰。智升学识高超,精通律学,擅长文史。曾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中,住长安崇福寺。《开元释教录》于开元十八年 (730)撰成,此外还著述有 《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续大唐内典录》一卷,《续古今译经图记》一卷,《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集诸经礼忏仪》二卷。《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前十卷为总录,即总括群经录。后十卷为别录,即分别乘藏录。总录部分,以译为主,记载东汉至唐十九个朝代660余年间所译经典目录及译者传记,最后附有著作目录。具体情况是:第一卷后汉、魏两录,第二卷吴,西晋两录,第三卷东晋,符秦两录,第四卷姚秦、西秦、前凉、北凉四录。第五卷刘宗录,第六卷齐、梁、元魏、齐高四录,第七卷北周、陈、隋三录,第八、九两卷唐录。每录都先记朝代、都诚、帝系、年号、译家(兼及作家)人数,所译(兼及所撰集)的典籍部数卷数,并注明存缺。然后再按译人(及撰人)详细记载所译(和所撰集)的典籍、名题、卷数、译时、译地、笔授润文者、单重译等,及个人小传,共有176人。还列有失译的经,附在每一朝代录之末。第十卷载历代佛经目录,分二类:一为古目录,共25家,二为新目录,共16家,译述内容,对重要的予以批评,指出它的缺点。后十卷别录,以经典为主,分七类记载:一有译有本录,二有译无本录,三支派别行录,四删略繁重录,五补阙拾遗录,六疑惑再详录,七伪妄乱真录,最后两卷是大、小乘入藏目录,总计入藏经典1076部,5048卷。经释智升《开元释教录》整理,使佛典叙次有条不紊。本书主要优点是: 1.本录大体依照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而对于译撰各书的分类则更加精密,严谨。2.对旧录的纠偏考订与整理,尤其对费长房《历代三宝纪》滥收各书的删削显得尤为必要。3. 历代录与刊定入藏各录、现定入藏录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4. 总录卷四,于北凉之前,特补前凉一代,不但为前此诸录所未载,而前凉张氏奉晋代正朔,这一史料也赖以保存下来。5.总括群经录之末,列举四十余家目录,并择要批评指正,为中国目录学上的重要史料。6. 各书于注详细,间有长达数百字的,如同述要形式的述作。7.在《开元释教录略出》一书中,首创用千字文排序编号的办法,成为北宋以后雕印《大藏经》范例。本书是现存各种经录中,最精当之作。人称 “经法之谱无出升之右”(《宋僧传》),当之无愧。不足之处在于:刊定异译、失译不彻底,仍有疏漏之处。此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后世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开元释教录》见载有清代江西按察使王昶家藏本。 《开元释教录》唐智昇撰,20卷。前10卷为《总括群经录》,以朝代为次,分别记载176位译经者事略,末附诸家目录。后10卷为别录,以经为主,分7类记录,末2卷为入藏录,收佛教著作1076部,5048卷。该书编次、校对谨严,并补前人阙漏、讹误,实为集诸家之大成,为后世编辑大藏经目录提供了典范。有宋、元、明、清诸藏本、南京刻经处单行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