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开元释教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开元释教录

中国佛教经录。简称《开元录》。二十卷。唐智昇撰。智昇(生卒年不详)夙有出家弘扬大教之志,博涉大小二乘,精通律学,擅长文史。尝住长安西崇福寺东塔院。所撰著作除此书外,尚有《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续大唐内典录》一卷,《续古今译经图经》一卷,《续古今佛道论衡》一卷,《集诸经礼忏仪》二卷等。
智昇在本录总序阐明了撰述宗旨,认为佛法东传至今历时长远,翻译的经典,“屡经散灭,卷轴参差”,且有妄伪渗入,混杂难以考究。以前虽有不少学者整理写成经录,但皆未穷极根源,故颇多遗漏。为考校异同,指出其得失,使佛典叙次有条不紊,乃博览聂道真、道安以下,至明佺、道宣等所撰诸经录,并在诸家目录基础上加以补阙订讹,分析整理,于唐开元十八年(730)撰成《开元释教录》。全书详录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迄唐开元十八年(730),共六百六十四年间传译至我国的大小乘经律论三藏、贤圣集传及失译缺本等。
全书共分总录、别录二部分。总录即《总括群经录》,共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九,以译人为主,记载由东汉至唐十九个朝代一百七十六人所译经典,计二千二百七十八部,七千零四十六卷。其中有关译经资料收罗绵密,包括译经之异名、略名、卷数、存缺、原著者名、翻译年代、场所及翻译关系等等。另附有译者传记和失译经录等。卷十载历代佛经目录。一为从《古经录》至《众经都录》共二十五家古目录。二为从《众经别录》至《大唐内典录》共十六家新目录。并详述内容,重要的略加分析批评。别录即《别分乘藏录》,共十卷。系以经为主,分七类记载:一、卷十一至卷十三为“有译有本录”,著录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传目录,计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二、卷十四至卷十五为“有译无本录”,记载名存本阙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的目录,计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三、卷十六为“支派别行录”,系从大部中抄出一向单独流行的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的目录,计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四、卷十七上半卷为“删略繁重录”,撰述各经录里同本异名或广中略出误为别种,而实际应该删除的各书目录。包括从大部译典中抄出而误为独立翻译的;异名同本而误为别本的;同一本经而数处重出的;合部和零本重出的各经等。计一百四十七部,四百零八卷。五、卷十七下半卷为“补阙拾遗录”,系将旧录阙载或新译未及入藏的,另为目录,计三百零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六、卷十八上半卷为“疑惑再详录”,记载真伪可疑尚待考定的经典,计十四部,十九卷。七、卷十八下半卷为“伪妄乱真录”,记录后人随意编造伪撰的经典,包括《开元释教录》新编伪经及群录中伪经并诸家伪钞等,共三百九十二部,一千零五十五卷。卷十九至二十,为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入藏目录,总计入藏经典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
此书编次严谨,分类精密,记载翔实,校核严谨,对各书子注详细,为各经录中最精之作。对旧录的纠正、考订与整理也十分确当,不仅对别生经滥收入正经的或记载错误者,一概删除,而且将失译录中,“或翻译有源,或别名异号,或大部流出,或疑伪非真”者,概加删订。其中卷四补载前凉一代,不但弥补了以前诸录所缺,同时也使此项史料赖以保存。对卷十所列举的四十余家目录,并择要予以分析批评,为中国目录学上的重要史料。在“有译有本录”中,把大乘经分为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并注明重译、单译情况,为后来大藏经编目所遵循。《宋高僧传》曾称誉此录为“经法之谱无出昇之右”。此书也存有一些缺点,在刊定异译、失译等方面尚有不全面完善之处。
为了便于众多佛典的整理、庋藏和检索,智昇又把该书入藏目录以千字文的编目方法,编定《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为此后各种不同版本汉文大藏经的编定所遵循。
日本《大正藏》收录了《开元释教录》及《开元释教录略出》,金陵刻经处有《略出》单行本。

开元释教录

简称《开元录》。(唐)释智升编著。20卷。前10卷为总录,以释人为主,记载东汉至唐19个朝代所译经典目录及译者传记,共176人,最后附著作目录。后10卷为别录,以经为主,分7类记载,总计入藏经典1076部,5048卷。

开元释教录

简称《开元录》。佛教经录,二十卷。唐代释智升 (生卒年不详)撰。智升学识高超,精通律学,擅长文史。曾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中,住长安崇福寺。《开元释教录》于开元十八年 (730)撰成,此外还著述有 《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续大唐内典录》一卷,《续古今译经图记》一卷,《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集诸经礼忏仪》二卷。《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前十卷为总录,即总括群经录。后十卷为别录,即分别乘藏录。总录部分,以译为主,记载东汉至唐十九个朝代660余年间所译经典目录及译者传记,最后附有著作目录。具体情况是:第一卷后汉、魏两录,第二卷吴,西晋两录,第三卷东晋,符秦两录,第四卷姚秦、西秦、前凉、北凉四录。第五卷刘宗录,第六卷齐、梁、元魏、齐高四录,第七卷北周、陈、隋三录,第八、九两卷唐录。每录都先记朝代、都诚、帝系、年号、译家(兼及作家)人数,所译(兼及所撰集)的典籍部数卷数,并注明存缺。然后再按译人(及撰人)详细记载所译(和所撰集)的典籍、名题、卷数、译时、译地、笔授润文者、单重译等,及个人小传,共有176人。还列有失译的经,附在每一朝代录之末。第十卷载历代佛经目录,分二类:一为古目录,共25家,二为新目录,共16家,译述内容,对重要的予以批评,指出它的缺点。后十卷别录,以经典为主,分七类记载:一有译有本录,二有译无本录,三支派别行录,四删略繁重录,五补阙拾遗录,六疑惑再详录,七伪妄乱真录,最后两卷是大、小乘入藏目录,总计入藏经典1076部,5048卷。经释智升《开元释教录》整理,使佛典叙次有条不紊。本书主要优点是: 1.本录大体依照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而对于译撰各书的分类则更加精密,严谨。2.对旧录的纠偏考订与整理,尤其对费长房《历代三宝纪》滥收各书的删削显得尤为必要。3. 历代录与刊定入藏各录、现定入藏录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4. 总录卷四,于北凉之前,特补前凉一代,不但为前此诸录所未载,而前凉张氏奉晋代正朔,这一史料也赖以保存下来。5.总括群经录之末,列举四十余家目录,并择要批评指正,为中国目录学上的重要史料。6. 各书于注详细,间有长达数百字的,如同述要形式的述作。7.在《开元释教录略出》一书中,首创用千字文排序编号的办法,成为北宋以后雕印《大藏经》范例。本书是现存各种经录中,最精当之作。人称 “经法之谱无出升之右”(《宋僧传》),当之无愧。不足之处在于:刊定异译、失译不彻底,仍有疏漏之处。此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后世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开元释教录》见载有清代江西按察使王昶家藏本。

《开元释教录》

唐智昇撰,20卷。前10卷为《总括群经录》,以朝代为次,分别记载176位译经者事略,末附诸家目录。后10卷为别录,以经为主,分7类记录,末2卷为入藏录,收佛教著作1076部,5048卷。该书编次、校对谨严,并补前人阙漏、讹误,实为集诸家之大成,为后世编辑大藏经目录提供了典范。有宋、元、明、清诸藏本、南京刻经处单行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