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源节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21 开源节流荀况论述财政收入与生产之间关系的理论。见05149荀况。 开源节流kaiyuan jieliu增加收入,节省开支。战国时荀况论述财政收入和生产的关系时,主张“节其流,开其源”,以实现“上下俱富”的目标。这是说国家的财政收入要建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但是,在封建制度下,主张“上下俱富”,其实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以后人们在管理国家财政和家庭经济生活方面,都用开源节流这个词。 开源节流战国时荀子论述财政收入和生产的关系的理论,即开生产之源,节府库之流。荀子主张藏富于民,以节流促进开源。《荀子·富国》:“故田野县鄙者(指生产)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指贮备)财之末也;百姓时和(适时耕种)、事业得叙(序)者货之源也,等赋(按等征收赋税)府库者货之流也。”主张“节其流,开其源”,以实现“上下俱富”的目标。即国家的财政收入要建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必须实行发展生产、抑制赋税的政策。 开源节流战国时期荀子的经济理论。《荀子·富国》:“故田野县鄙者(指生产)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指窖藏备)财之末也;百姓时和(适时耕种)、事业得叙(序)者货之源也,等赋(按等征赋税)府库者货流也。”认为必须发展生产,“节其流,开其源”,撙节赋税的政策,把国家的财政收入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