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形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17 形神指人的形体与精神。最早提出这一范畴是在先秦。《管子·内业》认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庄子·知北游》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南北朝时,形神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慧远宣扬“神不灭论”,范缜则著《神灭论》,提出“形质神用”的新命题。认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自隋唐至宋明,仍是范缜观点的发挥。明王廷相反对二元论,认为: “神者,形气之妙用”,“夫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答何伯斋造化论》)。清初医学家王清任提出“脑髓说”,一扫“心为虑本” 的传统观念。 形神xingshen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艺术形象构成的说法。形是艺术形象外在形貌,神是艺术形象内在精神。“形神”说本是人们关于人的形貌与精神之关系的哲学范畴。后增加了肉体与灵魂之关系的意义。只是后来通过进入人物品藻而成为真正美学范畴的。在顾恺之的画论中就有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说法。 形神Xingshen画论术语。中国画中论述形似与神似关系的命题。“形神”,最初是针对人物画而提出的,唐代以后随着山水、花鸟画的兴起,被广泛运用。“形”指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等外在特征。“神”有二义,其一:指被描绘物象的精神气质及神态。其二:指画者胸臆神思。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宋代韩琦谓:“观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余曰:此元画也。晁以道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大体文人画家多主张“离形得似”、“不似之似”。而“院体画家”、肖像画家、工笔画家则多主张“形神兼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