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律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50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以八句四韵为定格。按旧时律诗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颌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中间两联须对仗。律诗在声调上要求很严。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一致,称为“粘对”,否则叫 “失粘”。律诗有 “仄起”与 “平起”两式: 五律仄起式
五律平起式
七律仄起式
七律平起式
加圈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称之为排律。 律诗lushi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要求严密,故名。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到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趋于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每首分别为五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也有一些六律。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都称排律或长律。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分别称为破题、颔联、颈联、结句。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严格的声律,要求律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压可不压,通常压平声韵。另外,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种。此外,绝句格律要求也与律诗相同,因而唐代也有称绝句为律诗的,或“谓之小律诗”(清钱良择 《唐音审体》)。 律诗为近体诗的一种,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初期。律诗是一种在格式与音韵上都有着十分严格规定的诗歌形式,律诗限定全首只能是八句,每句五言的称“五律”,每句七言的称“七律”,还有比较少见的每句六言的“六律”。律诗要求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进行创作,其中要求每首的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必须要在词义与音韵上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声调的调配,也都是有着一定的规格与限制的。律诗要求在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押韵,而第一句则不一定要押韵,一般韵脚多为平声字,有时在个别情况下也用仄声字,但无论平声还是仄声,要求必须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也不能邻韵通押。律诗的形式严格,音韵优美,但严格的格律限制,则有碍于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 律诗诗体。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每首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中间两联须对仗。全首通押一韵,通常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其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