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愚公移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愚公移山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闭幕词。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闭幕词中提出了“愚公精神”。这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著作。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号召每个革命者,为了解放全国人民,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挖掉这两座大山。强调革命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树立革命的必胜信心,不怕困难,勇敢斗争,为革命事业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学习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树立群众观点,和全国人民一道完成革命任务。文中倡导的愚公移山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后以此典形容人有决心毅力,不怕困难。宋·谢枋得《与李养吾书》:“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取讪笑于腐儒、俗吏。”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驾鼍梁于圣海,秦皇息鞭石之威;泛鳌钓于仙洲,愚叟罢移山之力。” 愚公移山上古神话。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它们。他带领家人,每天劈山运土,往返在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邻里也来相助。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说这山何时可平?愚公却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