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huo
(一)代词。(A)作句或小句的主语,泛指某人某物,或指它前面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相当于“有人”“有的”。如: ❶或告子旗,子旗不信。(《左传·昭公八年》“或”句:有人报告给子旗,子旗不相信。)
❷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世说新语·言语》“或”句:高坐道人不说汉语,有人问这是什么原因。)
❸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汉书·宣帝纪》“或”句:国中四十九个郡发生地震,有的郡山崩水涌。)(B)分别作两个小句的主语,相当于“有人…有人”“有的…有的…”“有时…有时…”。如:
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书·司马迁传》“或”句:人总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❺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惜抱轩文集·登泰山记》“或”句:回视日观峰以西诸山峰,有的得阳光照射,有的没有阳光照射。)
❻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世说新语·自新》“或”句:周处当即把老虎刺死,又进到水里去杀蛟龙,蛟龙有时浮上来,有时沉下去,往前游了几十里,周处一直跟它在一起。) (二)副词。(A)用于谓语前,表示情况的不确定或不经常,相当于“大概”“或许”“有时”等。如:
❼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或”句:能找到门径的人大概已很少了。)
❽刃之与利,或如来说。(《梁书·范缜传》“或”句:刀刃与锋利的关系,或许象你所说。)
❾或取良人,悉为奴婢。(《后汉书·梁冀传》“或”句:有时抓去一些好人,全部做为奴婢。) (B)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重复,相当于“又”。如:
❿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史记·魏公子列传》“或”句:事情有不可忘记的,又有不可不忘记的。)(C)用于否定句的动词前,相当于“稍微”等。如: (1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贾谊集·论积贮疏》“或”句:残害民众之事公然进行,没有人稍微制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