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季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11 戴季陶1890—1949资产阶级思想家。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本名良弼,又名传贤,字选堂,笔名天仇,晚号孝园。曾赴日留学,回国后任《天铎报》主笔。1911年至南洋,加入中国同盟。1912年曾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1916年与沈玄庐同办《星期评论》,承认“五四”以后“工人直接参加政治社会运动的事”。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兼宣传部长。1928年起任国民党南京政府考试院院长,前后达20年。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孙中山逝世后,他连续发表《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宣扬封建道统论和“仁爱”哲学、“民生哲学”。认为封建道统,“正统”中最主要的是“仁义道德的思想”而“仁义道德”又以“仁爱”为哲学基础。认为“民生为宇宙大德之表现,仁爱即民生哲学之基础”。“仁爱是人类的生性”,所以“阶级的差别,并不是绝对能够消灭人类的仁爱性的”,从而反对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他认为三民主义“完全渊源于中国 ‘正统思想’的 ‘中庸之道”,是继承孔子“仁爱”学说的。认为唯物史观“不能说明各阶级为革命而联合的国民革命”。认为只有“纯正三民主义”才是唯一救国真理。著作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199 戴季陶1891—1949字选堂,笔名天仇,浙江吴兴人。1905年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后历任孙中山的秘书、中华革命党浙江支部长和大元帅府秘书长。从事过办报活动。辛亥前曾任上海《民呼日报》、《中外日报》编辑和上海《天铎报》主笔,以能文名于时。后为躲避清吏迫害,到槟榔岛任《光华日报》编辑。辛亥后主编上海 《民权报》反对袁世凯。曾以 “措词过激”等罪名被捕入狱并被罚款。1914年在日本参加《民国》杂志编辑工作。常为《民国日报》撰稿。1919年主编《星期评论》。国民党改组时被选为中央执委,孙中山逝世后,成为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戴季陶1890—1949Dai Jitao名传贤,字选堂,又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职于《上海日报》,后任《天铎报》总编辑。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民权报》。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元帅府秘书长。1919年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和宣传部长。同年5月又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积极从事反共煽惑活动。6、7月间,连续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等小册子,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歪曲和篡改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所谓戴季陶主义,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等人篡夺革命领导权提供理论根据。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8年以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戴季陶1891—1949Daijitao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1891年(光绪十七年)1月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孙中山秘书、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时,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周刊。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活动,并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长期任蒋介石的谋士。1949年2月12日在广州自杀。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号天仇,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早年参加同盟会。1925年孙中山逝世以后,他即从事反共的宣传工作。在南京国民党政府中,历任国民党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戴季陶1891—1949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名良弼,字遇堂,又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生于四川广汉。1902年入成都留日预备学校,1905年秋赴日留学。1909年回国,翌年赴上海任《天铎报》主编,因抨击清廷被通缉而逃亡日本、南洋,并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回国,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曾任孙中山的秘书和助手。1924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和宣传部长,后陆续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山大学校长等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1928年11月至1932年5月、1935年12月至1948年6月两度担任考试院院长,前后任职时间近二十年。1929年12月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1946年9月任高等考试及格人员县长挑选委员会委员长,1947年6月国民政府改组后仍为考试院院长。由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并一度兼任考选委员会委员长,直接领导了考试院的筹备和成立、各种考试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各级文官的考选和铨叙等工作,在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戴季陶1890—1949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晚号孝园。祖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幼学经史。1905年留学日本,1907年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09年回国。以“天仇”笔名在《天铎报》、 《民呼报》、《民吁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清廷。后为当局通缉,流亡海外,在南洋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国,创办《民权报》。1912年始任孙中山机要秘书,此后十余年追随孙中山。1919年参与创办《星期评论》杂志,同时研习马克思主义,翻译出版考茨基的《资本论解说》,曾声称“我是赞同唯物史观的”(《致陈竞存论革命的信》, 《建设》第2卷第1号,1920年2月)。1924年公开反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以继承孙中山思想的理论家自居,著书立说,歪曲孙中山思想,构造了所谓的“戴季陶主义”。1927年后投靠蒋介石,为蒋政权“建立纲纪”呼号。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国府委员及中山大学校长等职。其早期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发表于《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的诸文章中,如《“法”的基础》、《文化运动和劳动运动》、《悲哀寂寞的享乐者》、《旧伦理的崩坏与新伦理的建设》等等,1925年后伦理思想集中于《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1925年),《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1925年),《学礼录》(1944年)等著作。戴早期伦理思想的主题,是追随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分析批判传统封建道德,并广泛吸收各种学说思潮,包括唯物史观等。他认为,“伦理是‘人类之社会生活’的共通规范”〔《旧伦理的崩坏与新伦理的建设(上)》,《星期评论》第20号,1919年10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人是进化的,社会也是进化的,所以伦理的规范也一定是进化的。”(同上书)这种进化“原因是在由生产方法变革而生的经济组织变迁”(同上书)。今天整个世界进入了工业社会,我们新伦理建设的标准就是“适于全人类之社会的生活与否”(同上书)。1925年以后,戴构筑了所谓的“民生哲学”。认为民生是历史的中心,而民生亦即人的生存欲望,“由食欲推衍出来经济的生活问题”(《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由性欲推衍出血统竞争”(同上书),这是人类行为包括道德的原始动力。然而,人类的生存是以共同生活实现的,个人的欲望不能极端膨胀,所以在“人类的生性”中又有“仁爱”,在现实生活中它表现为“爱人利他的仁心”。“仁爱是民生的基础”(《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革命家应为“知仁”而努力,生成爱中国人的心,生出救中国的行为,克服个体的“利己心”。认为“民生哲学”在二千年前的孔子那里便已存在,孙中山是中国正统思想的真正继承者。声称“民族主义的基础,就是在孝慈的道德,民权主义的基础,就是在信义的道德,民生主义的基础,就是在仁爱和平的道德”(《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必须以中国固有的仁爱思想为道德基础,把一切科学的文化,都建筑在这一种仁爱的道德基础上面,然后世界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戴的伦理思想有一个从早期向晚期转变的过程。他的“民生哲学”实际上是国民党的官方哲学,对国民党官方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戴季陶1891~1949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广汉人。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5年) 赴日留学,入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三 (1907年) 升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宣统元年 (1909年) 毕业回国,先后任 《中外日报》 记者,《天铎报》 编辑,后任总编辑,言论激进。宣统三年 (1911年) 春被官府通缉,逃亡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任 《光华报》 编辑。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上海参与创办 《民权报》。1912年9月任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 时,受命在上海、南京进行反袁的军事联络。“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广州设立护法军政府,被委任为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10月底奉命入川,对川军进行联络工作。1924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长,随后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和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逝世后,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形成所谓 “戴季陶主义”。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追随蒋介石。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0月被命为国府委员和考试院院长。1931年,国民政府设立“特种外交委员会”,任该会委员长。1938年赴西康甘孜祭奠班禅亡灵,拉拢地方势力,引起刘文辉的疑惧。抗战结束后,身患多种疾病,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11日,目睹国民党政权濒于崩溃,自杀身死。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