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拜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拜年也称拜节、见节、贺正、贺年。其习俗的由来有一传说,说是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居民。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大家开门见了面,互相作揖道喜,庆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代代相传。其实,拜年习俗古已有之,秦汉之际就已大盛。到南北朝时,民众就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群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宋代民间礼仪,家中卑幼对于尊长,要行六拜礼,拜毕,男女长幼各为一列,以次共受卑幼礼拜。同时,士大夫都交相拜贺,民间男女也穿上色彩鲜艳的新衣,往来互拜。到元祐年间,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往往使用仆人持名刺代往贺节。名刺即名帖,是用梅花笺纸裁成约2寸宽、3寸长的条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住址,相当于现在的名片。清康熙年间,名帖改用红色硬纸片制作,时兴“拜盒”,即将贺年片放在锦盒里送给对方。同时,拜年有了一定的次序,在家中,首拜天地神祇,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合家卑幼以次序礼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之间仅拱手致语而已。礼毕,男人们出门拜亲朋,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尤重五服之内;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至亲好友,疏远者可拜至十六日。来不及与主人会晤的,多留一名片即去,叫做“飞帖子”。接帖之家往往粘红纸袋于门,上书“聚福”、“请留尊荣”等字样,也有备纸笔于门,待来客签名致贺。 拜年汉族年节习俗,流行于全省。夏历元日早起,人们穿戴整洁,首先给家中祖父母、父母拜贺,谓之“拜年”。初二日女婿去岳家拜年,初三、初四则拜伯 (叔)父母、舅父母、姑 (姨) 父母、干娘等长辈,初五、初六才向平辈朋友、地方邻居互相拜年。故谚云: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初五初六拜街坊。” 现在惟初二仍保存女婿去岳家拜年的规矩,其余日子不再拘泥。拜年礼节以前对长辈下跪磕头,平辈拱手作揖,民国后逐渐改为行鞠躬礼,新中国建立后改为拱手或口道祝贺。交游广阔或生意场中人,有时本人并不亲往,派遣晚辈或店员持名帖前往投贺,名为 “拜帖”。现演变为寄贺卡拜年。拜年客上门,主家必以糖果烟茶热情招待。现政府提倡集中一处,举行“团拜”,以取代分散去各家拜年。近年城市出现“电话拜年”和网上拜年,相互在电话里或在网上问好、祝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