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在新时期领导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一著名论断和重大课题。
在1984年11月,当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后,邓小平认为: “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改革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要求。改革是革命性变革,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对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是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改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经济体制弊端不断显示出来,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就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靠科技的进步,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邓小平在1985年中共中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指出: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践线后,邓小平指出: “这次大会进一步解放了党和人民的思想,也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没有讲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邓小平对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的理论论述得非常深刻,这是对毛泽东 “革命解放生产力” 的思想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1) 这一理论进一步强调了生产力标准的地位和重要性,并把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了。毛泽东也非常重视解放生产力,他强调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毛泽东并没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而是在建国后,长期搞 “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解放生产力降到了次要位置,严重影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强调: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对此指出: “评判改革的属性、效果,不能简单地抽象地去评定姓‘资’ 姓 ‘社’,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邓小平的上述理论,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 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的道路。毛泽东虽然认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并设想进行一些改革,但并没有坚持下来,没有把改革同解放生产力联系起来,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中心任务搞错了,搞以 “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时指出: “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 ‘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 更达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 为什么需要不断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呢?从一般意义上讲,因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和发展变化最快的因素,也是社会发展最主导的、决定的因素,是社会发展最快、最强大的动力。而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就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适合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得不适应了,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前进得过高过快,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例外。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需要进行不断地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50年代仿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加上 “左” 倾的错误影响,在生产关系方面追求 “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超前发展,结果适得其反,严重地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解放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对以前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解放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铺平道路。“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
(3) 这一理论也提出了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也非常重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如何发展生产力,通过什么途径来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述。他只强调社会主义能够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 “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这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利用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❶通过解放生产力,也就是变革或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来达到。
❷不触动和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而利用能适应或容纳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非常重视这两个方面,在关于如何发展生产力的理论问题上,论述得全面而系统,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和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