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敖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敖包

又称“鄂博”,蒙古语“堆子”。用石块堆积作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敖包

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汉译为“堆子”,或称“封堆”。多以石块堆积而成,或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体积大小不一,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有的敖包内埋藏铜佛像或金属箭镞。上插若干木番杆,杆上挂缀各色绸、布条。多为单个体,也有七个或十三个并列成敖包群的,居中者最大,为主体敖包。原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地方,每年皆祭敖包,尤以秋祭最隆重。有一个家族的敖包,也有一个苏木、一个旗或若干旗共同的敖包。解放前当地设有管敖包的专门组织,以摊派牲畜等方式向牧民进行剥削。解放后,只作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被保存下来。

敖包

亦作“脑包”、“鄂博”。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始见于清代,又称“封堆”。遍布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或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木幡杆, 杆上挂缀各色绸、布条,有的于绸布上书写经文。包内有埋入铜佛像或金属利箭的。大小不一,多为单个体,也有七个或十三个并列成敖包群的, 其中间的比两侧的大, 为主体敖包。初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逐渐成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每年定期举行*祭敖包活动。旧时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各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人家多有自设的家敖包。解放前各地多设有掌“敖包”的组织机构, 以摊派牲畜等方式向牧民进行剥削。解放后只作为路牌和界标保存下来,被誉为“草原上的灯塔”,“沙海里的航标”。内蒙古一些社队、厂矿、牧场, 常以其境内或附近的敖包为名,如“查干敖包”、“白云鄂博”、“宝日敖包”等。鄂温克族某些地方的敖包为一棵大树,称为“敖包树”,达斡尔族称“敖包”为“尚德”, 参见“十三太保”(6页)、“祭敖包”(1006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