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如其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文如其人

初见于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共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轼的本意是称扬他弟弟苏辙散文作品的风格与其本人志趣、性情的一致性,并不是揭示作品与作者之间某种带有规律性的普遍联系的。后世多将“文品”与“人品”等量齐观,将“文如其人”引入了文学风格论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说,观文可以识人,即指以文观人、以言观人的可能性,或者说用来强调作家自身人格的塑造,“文如其人”说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将文学的风格与作家的品格完全等同,忽视了文学风格的特定性,抽掉了构成文学风格的“这一个”人的全部的完整的复合内涵,以致把文学领域内的风格论混同于伦理学、行为学范围里的品行说,就失去了科学性。事实上,文不一定如其人。“文如其人”说大概滥觞于扬雄的“故言,心声也”(《法言·问神》)的说法,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过分强调了禀赋对风格的作用,对这方面观念的影响尤大,明、清时持此说并加以发挥的更不乏其人。但有识见的文学理论家们很早就有所注意并提出了疑问。金代元好问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论诗三十首》)以西晋潘岳“人品”与“文品”的分离为例,对以文观人的可信性表示怀疑和否定。明末清初的魏禧在指出作品格调的可模拟性之后,断言“虽孟子知言,亦不能以文观人”(《杂说》卷二)。“文如其人”说与真正属于文学风格学范畴的“风格即人”论也不等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8:39